盐业考古是近年来兴起的考古学分支,中国盐业考古发端于三峡,现逐渐勃兴于全国。三峡盐业考古在古代井盐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先后发掘了忠县中坝、云阳云安盐场等重要盐业遗址,对古代井盐生产,特别是先秦井盐生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晚期井盐生产的考古研究,虽文献记载丰富,但相关工作开展得不多,是盐业考古研究有待加强的部分。重庆地区是四川盆地古代盐业生产的重要地区,晚期盐业遗存十分丰富。近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加强了晚期盐业遗产的考古调查和研究,以乌江下游地区渝东南彭水县郁山镇为重点突破,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从文献记载看,郁山镇有丰富的盐卤资源,有悠久的制盐历史,是西南地区一处重要的产盐中心,它位于渝、鄂、湘、黔的接壤处,自古以来就是周边区域食盐的重要供应地,目前仍保留有较多的盐业遗存。为了解当地的古代盐业遗存的基本情况、制盐工艺以及盐业贸易等方面的问题,2013年5~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该镇开展了盐业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基本弄清了郁山盐业遗存的分布特点和保存状况,初步了解了明清时期的制盐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
盐业遗存
通过考古调查,在郁山境内发现了盐井、输卤笕道遗迹、制盐作坊遗址、商周至汉代遗址及汉至六朝墓群等。由于郁山的中井河、后灶河对郁山含盐背斜的下切,在两河两段深切的峡谷内多有盐泉出露或接近地表,盐业遗存主要就分布在这两段峡谷内。
根据《彭水县志》记载,郁山的盐井在清末已有十四口,现多数盐井已遭堙没,仅能寻见地望,而不见盐井遗存。在调查中发现了四口古盐井,根据盐井的形制特点可分为大口浅井、小口深井和溶洞型井。大口浅井是为了开采埋藏较浅的盐泉而依靠人工挖凿的盐井,这类盐井井口普遍较大,老郁井就属于这类盐井,它的井圈为圆形,用长方形条石错缝砌筑,井内现堆满淤沙,直径5.5米。小口深井是采用“冲击式顿锉法”,牵引在杠杆作用下的铁质钻头顿击井底泥土和岩石,制作出井直口小的盐井,用于开采地下埋藏深的卤水,郁山属于这类盐井的有新兴井、正兴井,它们用整石凿成的圆形井圈垒砌,直径0.6米,据记载新兴井深67米,正兴井深234米。溶洞型井是郁山比较独特的一类盐井,由于郁山发育有比较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在地下水流的侵蚀下形成了许多溶洞,当水流溶蚀至盐岩层时,会将其溶解成含盐分的卤水,卤水又顺地势从溶洞中自然流出,从而形成自然盐泉。郁山的飞水井至今喷涌不停,卤水来自崖壁后的溶洞内,并从崖壁前的两个出水孔飞流而出。
当地曾长期使用竹笕输卤,将位置偏僻或无煎盐场所的盐井所出卤水用竹制管道输送至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势煎盐。在多个盐井附近都发现有安放竹笕支架的笕道孔。这类遗迹可分为两类,一类凿于河床的基岩上,,用于安置竹笕架的立柱,它们均为圆形,直径约0.15~0.25米、深约0.15~0.20米;另一类凿于崖壁上,用于固定安放竹笕的横梁,这类笕道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直径或边长约0.15~0.25米、深约0.25~0.40米。这些笕道孔大都顺河流的走向排成近水平的一排或数排,说明当时竹笕就是沿河边一直延伸出去,沿途各灶房接受竹笕自动输送的卤水。
制盐作坊遗址多分布于盐井附近或距盐井稍远的平坝上,堆积多以红烧土、炭渣为主,堆积较为深厚,时代多为明清时期,个别或能早到汉及汉以前。对其中的中井坝盐业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盐灶、卤水池、黄泥坑、墙、柱洞、排水沟等遗迹,完整揭露出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制盐作坊遗址。
从中井坝盐业遗址来看,明清制盐作坊的布局以盐灶为中心,盐灶周围建有储卤池、淋卤池、黄泥坑等制盐设施,生产设施外围修建有石砌围墙,从而形成封闭的生产空间,其中盐灶和一系列的卤水池是制盐中最为核心的生产设施。
这批盐灶分布密集,两两相邻,排列有序。根据盐灶结构和技术特点,中井坝遗址的盐灶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期盐灶由火膛、火道及烟道组成,有些在火道后铺有吸卤水的红烧土球,烟道为石块垒砌的前后开通式。第二期盐灶由火膛、火道、甑子及沟槽等设施组成,火膛、火道两壁垒砌有吸卤水的红烧土球,甑子内也装满土球。两个阶段盐灶的突出特点是在灶内均垒砌有土球,但第二期盐灶相关设施发展更为完善,设置的甑子有效利用了炉烟的热量,余热利用较第一阶段的盐灶更加充分。
卤水池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储卤池和淋卤池两种,池壁均由石块垒砌,池壁外还有卵石护墙,卵石间填防渗的黄黏土。其中储卤池均为大型的长方形单池,体量较大,用于储存卤水,又可分为储存原始卤水的原卤池、盛装经过浓卤工艺后的浓卤池。而淋卤池为前后相连的双池,一种为深浅两池相连,另一种为平行排列的双池,淋卤池与《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海盐生产中淋灰浓卤的深、浅坑有着相似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承担淋滤盐土、浓缩卤水的作用。
工艺流程
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验考古研究、化学检测分析和口述史调查,结合考古遗迹的分析,将以中井坝盐业遗址为代表的明清时期郁山制盐工艺进行了复原研究,可以大致将其分为输卤入池、泼炉印灶、掘灶制卤和入锅熬盐四个步骤。
首先,要将制盐的原料——卤水输送至制盐作坊内的卤水池储存。中井坝遗址所在的中井河上游峡谷内分布有飞水井、老郁井等盐井,峡谷内地势狭窄,煎盐场所不足,出峡口后中井坝地势豁然开阔,适宜开展大规模生产。中井坝遗址和这些盐井相距不远,距离最近的飞水井仅250米,距离最远的老郁井约3.5公里。因此,峡内盐井应是中井坝遗址的卤水来源地。老郁井至中井坝沿途各井间也发现有输卤笕道的柱洞,当时应是采用竹笕输卤。文献记载飞水井还曾靠船只运卤,“飞井在郁镇北四五里伏牛山之右,水从石壁中飞出,下以船盛之”。卤水通过船运或竹笕等方式输送至灶房后,会将其储存在原卤池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