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最早被应用于墓中。古人事死者如事生,对于丧葬礼十分重视。汉代墓葬中,用图案的装饰方法制作出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其图案记录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台湾华梵大学文物馆所藏的汉代画像砖共有八块,皆为李光良先生捐赠,现在展出的有两块。两块图案内容完全一致,长111厘米,宽28厘米。横向看,其中边框第1、2层与第6、7层宽度均为3厘米;第3层与第5层宽度均为4厘米。
此件藏品为浅浮雕,由上往下共分七层,图案依次为线条纹、波浪纹、车马出行图案、四分圈点纹与菱格纹、车马出行图案、波浪纹、线条纹。其中,车马出行图案与四分圈点之间用条状方块纹以示过渡,右侧则饰有铺首衔环配几何纹图案及车马出行图。中心画面即我们所说的横面的第4层。中心画由左依次是:四分圈点纹与菱格纹、铺首衔环、车马出行图。
第1层与第7层的几何纹饰类,本身没有太多的含意。对整个画像石来说,起到了装饰、过渡的作用,对烘托中心画面及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整体的图案来看,其线条十分流畅,属于比较典型的汉代风物画。几何纹、菱格纹、线条纹和波浪纹,可归类至花纹图案中,车马出行属于社会生活类的题材,铺首属于古代祥瑞类的题材。铺首纹多用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腹部,发展到汉代用于装饰陶器的腹部,及装饰建筑上的门,既有使用功能,,也起到了美化的效果。
从王莽时期开始,画像扩展到墓室内,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和历史故事成为主要内容,神话故事大量出现,浅浮雕成为主要技法。20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
一批画像砖中,有一幅与华梵大学文物馆藏品图案近似。首先,从拓片的横面看去,高度与宽度,边框纹饰大体相同,画面上下都是分3组,即边框组、中心图组、边框组。洛阳所发现的画像砖由上往下亦分为七层,也饰有线条纹、波浪纹、条状方块纹、四分圈点纹。同样属于“竖幅”,搭饰有铺首衔环图。其次,所不同的是右侧为对舞女子,而华梵文物馆所藏,右侧所饰为车马出行图。从实物所见,华梵大学的藏品类似“门框画像砖”。它是出现在门的两侧的图案,一般为对称式。因此,这幅拓片或许是“竖幅”。即图案竖行排列分别为:车马出行图、铺首衔环图、四分圈点纹与菱格纹。
据资料所述,洛阳这批画像砖来源于河南伊川、宜阳、洛宁、孟津等地区,时代属于西汉。四分圈点纹和长方形的实心砖,常见于中国河南地区。综上所述,华梵大学所藏应该属于图案花纹类画像,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可能来源于中国的河南地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