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沁阳市文物部门在该市柏香镇李桥村征集到一通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广济渠申详条款记”碑。现被收藏于沁阳市博物馆。
该碑呈长方形,青石质地,长93厘米,宽43厘米,厚10厘米。碑文楷书,凡16行,足行41字,四边浅刻回字纹,碑身中部残断,局部文字不可辨识。该碑主要记载了明·万历年间怀庆府河内县一带干旱少雨,田地干涸,民不聊生。为解燃眉之急,河内知县袁应泰制订了在济源的五龙口凿山开洞,引沁灌溉的方案,聘请济源人侯应时历时三年凿洞引水,建闸修桥,并沿用元代“广济渠”名。工程竣工后可引水200余里,灌溉田亩数千顷。为确保合理灌溉,袁应泰制定了灌溉制度和处罚措施,,并亲自撰写了《广济渠申详条款记》。清代高世芳《凿山创河记》碑文载:广济渠“发于济源,盘绕于河内,波及于温、孟、武陟,浸润二百里,灌溉数千顷”。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钮仲勋先生对明代广济渠进行考察后认为,使用暗洞暗闸的方式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非常罕见,几百年前修建的渠首到了今天还能使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