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59,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坑壁斜收,口大底小,平底。墓葬开口长4.3米,宽3.5米,现存深度5.1米,墓底长2.9米,宽2.1米。墓葬一椁一棺,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面向上,双手交叠置于腹部。在椁内棺外设置一边箱,边箱内放置陶鼎1件,陶豆、陶壶各2件等。这种带边箱的墓葬结构在以往本地的考古发掘中是比较少见的。
M459,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斜壁内收,口大底小,平底。墓葬开口长4.1米,宽3.8米,,现存深度4.16米,墓底长2.5米,宽1.8米。这座墓葬也是一椁一棺,人骨保存情况一般,仰身直肢,面向东。一件红陶釜呈碎片状置于墓主腰臀下。在墓葬的东西两侧有生土二层台,高1.05米,宽0.35米,主要的随葬器物放置在事前挖好的东北角壁龛内及生土二层台上,计有陶鼎1、陶壶1、陶盘1、陶匜1、陶盖豆1件等仿铜陶礼器和陶豆2件。带壁龛的墓葬在西亚斯学院以往的发掘中也有发现,但数量不是很多,而墓葬内生土二层台的建筑结构在这个时期更是罕见。
M456和M457是两座东西相邻的墓葬,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斜壁内收,墓葬形制大小相差无几,葬具均为一椁一棺,随葬品的种类和摆放方式也基本相同,二者之间仅有2米多的距离。
M456位于M457的西部,墓口长3.3米,宽2.7米,现存深度3.5米,墓底长2.7米,宽1.8米。人骨保存较差,仰身直肢,双手交叠置于腹部。一件红陶鬲呈碎片状置于墓主腰臀下,其余仿铜陶礼器都放置在墓葬东北角的壁龛内,计有鼎1、盘1、匜1、盖豆2、壶2件。
M457墓口长3.46米,宽2.8米,现存深度3.46米,墓底长2.6米,宽1.8米。人骨保存较好,仰身直肢,面向西,两手内收放于腹部。一件红陶釜呈碎片状置于墓主腰臀下,其余仿铜陶礼器都放置在墓葬东北角的壁龛内,计有鼎1、盘1、匜1、盖豆2、壶2件,另有陶豆2件。
这种埋葬现象在西亚斯墓地还是首次发现,根据对墓主性别的现场鉴定,我们初步判断为夫妇异穴葬,进一步的研究会在后期整理中重点进行。
这次发掘的墓葬位于以往发掘区的西北部,墓葬的方向和以往发现的一样,都是朝向北方。但这批墓葬由于面积比较集中,而且保存较好,很少被盗,所以有些特点就观察得比较突出。从目前发掘的126座墓葬来看,主要是东西成排,如果细分的话,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区域,每个区域内都有形制较大一点的墓葬,但在随葬品上没有较大的区别,比如这次的墓葬基本不见青铜礼器,由此说明墓主人身份相差不大。另外这些墓葬和以往相比,带壁龛的墓葬数量明显增多,这无疑是年代上的特点;而少见小件铜器和玉、骨、石英、玛瑙等饰品的微小差异现象,或许为我们传递出时代差异之外的其他方面的信息。
根据以往对西亚斯墓地的发掘情况和整理研究初步推断,这些墓葬的墓主人应该也是属于下层贵族和平民阶层的。
在发掘工作中除采用传统的考古学方法和技术外,还请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以及寄生虫考古、无损分析测试等方面展开了认真细致的现场采样鉴定及后期分析研究的准备工作。
目前发掘工作暂时告一段落。相信通过这次发掘,会极大的丰富西亚斯墓地的考古资料,填补以往该地区考古发掘中的不足,同时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郑韩故城的城市布局、郑韩两国的埋葬制度、文化习俗等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实物佐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