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近日在赤水河边的土城镇境内,发现了5座汉代崖墓。截至目前,赤水河边的工地上,仅较重要的文物发现已有6处之多。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古人的聚集选址,与现代人非常类似。
今年初,贵州省文物考古所通过调查,在习水县土城镇的赤水河岸边,发现了一个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本报曾连续报道)。此次新发现的5座汉代崖墓,与这个遗址毗邻,规格较高。
据介绍,5座汉代崖墓,位于临赤水河的山坡上。“被发现时,其中一座墓葬的顶部已被施工机械挖穿,后来又被填埋。”考古队员说,填埋的土石落入墓内后,将不少葬品压碎。
为抢救这批文物,考古队通过相关部门叫停了施工,对5座汉代崖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据介绍,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部分古代钱币、汉代陶器、铜器等。由此,专业人士推断该墓葬群等级较高,建议细致清理,以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
此外,根据资料显示,近四年来,在赤水河岸边的工地上,仅较重要的文物发现,就有6处(不含今年初考古调查新发现的20多处遗址)。这些发现,早至新时期时代,晚至宋代。
赤水河岸边建设工地,何以频现重要文物?昨日,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作为连通长江的重要河流,赤水河自古以来,都是交通枢纽,是大通道,肯定会留下众多遗存。”遵义市杨粲墓博物馆馆长李小飞说。
同时,由于赤水河谷地区切割较大,两岸相对平坦的地块较少,古人的聚集选址,与现代高度重合。“考古调查发现,赤水河两岸的古遗存、遗址等,基本都在现有村落、集镇旁,甚至重叠。”他说,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能屡屡发现重要文物。
文物专家指出,这些遗存、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西南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些文物,应根据实际情况,该保留的保留,该发掘的要细致、系统地发掘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