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从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获悉,上周五,鸿山街道文管部门报称在鸿山街道欣鸿路南,鸿山路与欣鸿路交界处一建筑工地发现了古代墓葬。接报后经考古人员初步查看,确认为明代中晚期的浇浆墓葬。
两座墓葬被破坏了一座
据了解,当施工人员挖到墓葬后,来了不少市民围观。为保护现场,施工人员报了警。当地派出所警察到达现场通知施工方立即停工,并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当地文化部门。“接到文化站的电话,我们就赶去了,目前发现了两座墓葬,其中一座被挖机破坏了。”市考古所李一全博士介绍,这两座墓葬是明代浇浆墓葬,即棺木外是用石灰、粗沙、糯米浆三合土拌成的浇浆外层,密封性较好。
考古人员在挖开的墓葬中没有发现物品,目前墓葬底部还未做清理。从墓志上看,墓主人姓邹,男性,生于成化,死于嘉靖,是明代中晚期的墓葬,初步推断是百姓墓,最多是乡绅。接下来,考古所会对墓葬进行具体勘探与发掘,看看究竟是墓群,还是单个墓葬。
发现文物不报是违法行为
考古人员说,这次遇到了有文保意识的施工单位。平日里,他们很少接到类似报料。据了解,无锡地区大的城建项目比如电厂、地铁等建设都会事先对所涉地区进行文物测评,但一般的房地产开发、小型土建项目等,如果遇到文保问题则全靠施工单位的自觉。事实上,无锡早在2010年起就施行了《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明确提到,在进行建设或生产活动中,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地下文物,应当立即停止施工或者生产,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但现实中,建设人员在施工中发现文物知情不报,甚至拿去卖掉的情况还很普遍。有些挖机手甚至跟民间“捡古队”做起了“生意”。挖机手挖出来东西,就马上打电话给做古董生意的人。这样的行为不但违法,更是一种对城市文明与秩序的破坏。
城市开发文保先行
有关人士分析,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考古人员进驻工地现场,花费的时间和物力都需要施工方来承担,因此,这让不少施工单位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此,,考古专家表示,以这次发现墓葬来说,与其在建设过程中再想到文保,或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不如在项目的审批环节办理相应手续时,就让文物部门提前进入勘察,远胜于事后抢救性发掘。像苏州在对老城区改造时就要求,只要超过100平方米范围的施工,就要事先进行文物勘探,非常值得无锡借鉴。
在考古人员看来,文物保护始终离不开全社会文保意识的提高。李一全直言,惠山区钱桥街道赤墩遗址的发掘就是个很好的案例。两年前,钱桥街道舜柯社区王巷,显山路延伸段修路时,施工方发现了墓葬及时上报,当地政府部门随即要求停工,并在此地竖起了警示牌。在了解到赤墩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大遗址时,街道还拨出款项用于考古发掘。如今,赤墩遗址发掘接近尾声,当地正在编写地方志,这一遗址的发现极大丰富了钱桥的史前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