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这句诗说的是分布在洛阳邙山陵墓群内的数十万座历代古墓葬的“盛况”……
数十万座古墓,有大型封土的近千座。这些大型帝王陵墓中,东汉陵寝制度一直是近年来我市考古工作者关注的项目。这些王陵的主人是谁?这些陵墓又是如何建造的?随着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一新的考古发掘项目的展开,谜底有望揭开。
新发现:百余座烧窑“浮出”地面,出土陶臼显示刘秀年号
还记得今年3月我们关于东汉帝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的相关报道吗?在这篇报道中,你也许留意到,两个东汉皇帝的陵园遗址规模异常壮观,所用建筑材料无不体现出皇室气魄。那么,这些建筑材料都是在哪里制作完成并运来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来告诉您答案:曾烧制这些建筑材料的大型烧窑位于距离陵园遗址不足3公里的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从去年7月起,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驻扎在这里,对这处烧窑遗址进行发掘,经前期钻探、试掘,考古人员共发现烧窑127座。
负责现场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工作人员李继鹏说,从目前发掘情况看,出土的大批砖瓦的规模和形制均符合东汉皇室规格,且与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内的砖瓦大小形制一致,因此这里应是一处官窑遗址;窑址规模之大,在我市历年来发掘出的窑址中罕见。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很多的建筑材料中,还发现了一件陶臼,陶臼上书“建武二十四年七月五日制”,而建武正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
除此,有些建筑材料上还盖有戳儿,显示的是制作砖瓦的匠人姓名和其他符号。
小插曲:寻找贾谊墓时意外发现大型烧窑遗址
这片烧窑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直言是“巧合”。
严辉说,烧窑遗址的发现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当初在这里进行钻探的真正目的是寻找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之墓。“贾谊是洛阳历史上的名人,多年来关于贾谊墓也有不少猜测,我们本想在这附近探测探测,没想到发现了这处大型烧窑遗址。”严辉说。
日前,记者随同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来到发掘现场时看到,有3座烧窑的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虽然它们排列比较无序,但单体规模之大,让人惊诧,尤其是长长的斜坡通道。窑门、操作间、火塘、窑床、烟道等布局合理,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座座贵族墓葬。
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烧窑的形制为传统的“马蹄形”,虽然顶部已经塌陷,但从保留的情况看应为穹隆顶。
在3座烧窑之间,考古人员还清理出一个深坑,推测应为一口井,方便当时制作砖瓦时取水。
严辉介绍,目前的发掘面积仅有600多平方米,在这3座烧窑附近,还有大批的烧窑有待发掘,其中不乏一些排列比较规整的排窑等,整个遗址的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
意义大:整体和单体规模均罕见,对了解东汉陵寝制度及手工业发展很重要
烧窑遗址的发现意义何在?严辉说,从发掘情况看,这些烧窑用的时间较长,,窑内壁烧结层较厚,可见是反复使用过的。同时,这是一处大型的官窑遗址,推测其烧制的建筑材料均用于邙山陵墓群的东汉帝陵的建造。因此,这一遗址的发掘,为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的制订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同时也推动了对东汉陵寝制度的研究。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在考古学上,墓葬是研究古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可忽视的是,很多时候,墓葬中反映的情况有可能是古人对生活的一种渴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真实存在的手工作坊在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时,就显得更为真实。而这,也正是这处烧窑遗址的重要价值所在。
谜待解:炉渣中发现有煤比史书记载煤的出现时间早了数百年
127座烧窑,已经发掘了3座,还有很大一部分有待发掘。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还有哪些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索呢?
工作人员介绍,在对烧窑遗址进行清理时,他们发现火塘内的炉渣与传统的纯柴烧的炉渣是不一样的,推测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煤。
煤的出现,让大家很意外。严辉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煤的真正出现并记录在案的时间是在宋代,虽然有史书记载魏晋时期也有类似煤的物质出现,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就是煤。具体到我市,在汉魏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也发现有煤。因此,此次在东汉烧窑遗址中有煤的痕迹出现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事情。在当时的手工业发展中,煤是否被大范围使用过?除了手工业,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煤是否也已经被使用?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
除此,这些烧窑的主要功能是为附近的东汉帝陵提供建筑材料,但这么大规模的烧窑,除了烧制建筑材料,这里还出现陶制生活用具陶臼,是否意味着这里还有可能烧制其他生活用品?这都是下一步考古发掘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