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记者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绛州州署遗址Ⅱ区考古已经结束,在整个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唐至清的建筑遗迹,让我们对州署遗址的整体建筑布局和文化面貌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认识。
2014年7月,在结束了绛州州署遗址 I区 (现存大堂建筑前)的考古工作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随即对位于现存二堂以北,绛守居园池以南的区域进行了布方和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为1500平方米。
整个Ⅱ区的文化面貌可分五层:一层明清文化堆积层、二层元代文化层、三层金代文化层、四层宋代文化层、五层唐代文化层。一层明清层又可分为3个小层,a层为清代晚期文化层和部分民国文化层,b层为清代早期文化层,c层为明代文化层。Ⅱ区内的建筑分布也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布局模式,轴线与Ⅰ区的轴线位置相同。
Ⅱ区发现的遗物主要以不同时期的陶、瓷质生活用器及砖、瓦类建筑构件为主,另有金属、石质品等遗物出土。陶器所见皆为泥质灰陶,烧结程度较高,,偶尔夹杂白砂,器型以盆、罐、瓮常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