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鄂王城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10日,考古人员在鄂王城遗址出土了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青铜铭文戈,,这也是大冶第一次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带刻字铭文青铜器,价值十分重大。
鄂王城遗址位于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胡彦贵村,于1981年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1985年被大冶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湖北省考古所、大冶市博物馆组成了“鄂王城考古队”,对城址及周边遗址、墓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发掘工作。
2016年4月10日,考古人员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他们在发掘区遗存内出土了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青铜铭文戈,且青铜戈内(柄)上周边开刃,证明该件兵器杀伤功能较强,在全国出土的同类青铜戈中较为罕见。
据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村民曾在鄂王城遗址内捡到了带铭文的一件铜戈和一件金帀,时代为战国。其中,金帀铭文释为“陈爰”;一件铜戈内(柄)上刻的铭文经有关专家考释,争论很大,或释为“云土”(古地名)、或释为 “陈往”(楚国名人),后该铜戈经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新出土的这件青铜铭文戈不仅可定为一级文物,而且是诠释鄂王城的一把钥匙。”大冶市文物局局长余锦芳说,这是大冶市第一次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带刻字铭文青铜器。此次出土青铜戈的铭文也为刻字,内容如何,正在组织相关专家破释。
据余锦芳介绍,为了弄清城垣和城门的结构、布局、年代,2015年11月以来,考古队对学术界长期争议的城址东垣中段大缺口处(俗称大东门)是否为城门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规程,逐步剥离晚期复杂的扰乱地层,使历史的遗迹逐渐清晰。
通过近三个月细致发掘,现已可以确定该缺口即为城址的东城门,从而结束了长达40多年的疑惑。不仅如此,发掘工作还弄清了城门宽度,城墙的建筑方法、城墙高度、城址的始建年代和延续时间等学术问题。
在发掘过程中,发现灰坑5个,灰沟9条,出土的遗物时代有东周、唐宋、明清,说明城址的历史延续时间较长。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东周至西汉大量的建筑遗物如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生产工具有铁斧、铁镢,生活用品有陶罐、陶壶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