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新疆发现2000前人面像彩棺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5 21:49 我要评论( )

新疆和田地区自古以产玉闻名,和田玉更是享誉国内外的宝玉,但多年来新疆的考古发掘却鲜有和田玉出土。近日,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考古人员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比孜里墓地发掘时,发现一枚拇指大小的和田羊脂玉挂件。 据比孜里墓地领队、新疆文物考

新疆和田地区自古以产玉闻名,和田玉更是享誉国内外的宝玉,但多年来新疆的考古发掘却鲜有和田玉出土。近日,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考古人员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比孜里墓地发掘时,发现一枚拇指大小的和田羊脂玉挂件。

据比孜里墓地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胡兴军介绍,这枚羊脂玉挂件年代距今2000年左右,它是继小河墓地出土青玉后,新疆考古发掘出土的首枚和田羊脂玉。

比孜里墓地位于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乡比孜里村东南方向的戈壁滩上,墓地长约6公里、宽约1公里。今年3月到4月间,为配合和田墨玉高速路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共发掘4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随葬品,比如木盘、木桶、陶器、纺织品、弓箭、眉笔、眉石等。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具绘有人面像的彩棺、形制独特的独木棺和箱式榫卯棺。考古人员初步推测,这片墓地的年代在战国晚期至南北朝时期。

“菜刀形”墓葬埋有108人

比孜里墓地发现的惟一一座刀形竖穴土坑墓,外形很像一把菜刀,墓道像刀把子,墓室像刀身。它长6米、宽4.5米、深2.8米。它在发掘前已被盗墓贼严重盗扰,里面有纵火痕迹,部分纺织物已被烧毁。

墓葬的结构很像一间“大房子”,墓室四角栽有木桩,四壁用树枝编织的草绳捆绑芦苇束围成,室内有尸床,顶部有木制“房顶”。考古人员在清理墓室时发现,这座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墓葬里,竟然埋葬了108人,包括男性、女性和孩子。

胡兴军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初步分析,这座墓葬有可能是一座汉代家族墓葬,里面有可能是先后埋葬的家族成员。

彩色棺木绘有清晰人面像

此次发掘,考古人员还发现多具箱式木棺,“它的形状和今天的翻盖木箱类似,木棺盖板的一侧用木制榫卯连接,盖板只能掀开不能抽掉。”胡兴军说,这种形制箱式木棺在新疆考古发掘中非常少见。

一具色彩艳丽的彩色棺木也引起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这具彩棺两侧用红色颜料画出方格,方格内用白色颜料打底,用靛青描绘团花。彩棺的一头绘有清晰的人面像,上画一个大眼睛、大嘴巴的头像,还龇着一嘴牙。胡兴军分析,这具彩棺对了解当时的墓葬习俗和丧葬文化意义重大,“可能和当时的佛教文化有一定关系”。

据了解,目前,新疆出土的彩绘棺木已达十多具,多出土于楼兰、尉犁等地。

部分干尸头戴花环脸蒙“口罩”

比孜里墓地中的奇特葬俗和葬式也让考古人员疑惑不解。

他们发现,多数墓内尸体上都有覆面,而且覆面与尸体上衣领口缝在一起,覆面有两层,外层有刺绣毛织品,还有皮质覆面。另有数十具尸体面部戴着一种护颌罩,形状很像今天的“口罩”,但这些“口罩”没戴在嘴上,而是托在下巴上,,用一根带子在头顶系好。“口罩”用料有刺绣、布料等。

在少数墓葬的尸体头部,还发现了用树枝编织的花环,“花环上串着密密麻麻的菊科类花朵,花瓣清晰可辨,保存完好。”胡兴军说,这种形式多集中在女人墓里,“这种葬式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极少见到。”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2019-01-01 22: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