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湖南唐林遗址发掘概况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5 09:49 我要评论( )

唐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唐林村北,西南距常德市约50公里,南距西洞庭管理区约3公里。遗址南接杭瑞高速,北近白芷湖,东距澧水约12公里。遗址所在地为平原地貌,周围河网、池塘、湖泊密布,水系发达,地表种植观赏树木、橘树及农作物等

唐林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唐林村北,西南距常德市约50公里,南距西洞庭管理区约3公里。遗址南接杭瑞高速,北近白芷湖,东距澧水约12公里。遗址所在地为平原地貌,周围河网、池塘、湖泊密布,水系发达,地表种植观赏树木、橘树及农作物等(图一)。

图一  唐林遗址全景(航拍)

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12年定为常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当地村民在遗址西部修建鱼塘,挖出大量新石器晚期石家河文化和西周、宋元时期的遗物,对遗址造成破坏,2016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该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发掘之前对遗址进行了整体钻探,采用按点打孔的方法,先用RTK布设钻探点,点与点之间间隔5米,布点区域略大于遗址范围,再用洛阳铲按照钻探点的实际位置依次钻探,根据现场钻探发现,在可能存在遗迹区域适当增加钻探点,确定遗迹边界。每个探孔均填写钻探记录表,拍照留档。通过钻探,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确定了遗址范围和面积,遗址西部和南部被现代民居、道路、池塘等破坏或叠压,南部地表还有桔园,北部被现代墓群叠压,东部不超过杭瑞高速公路。唐林遗址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60米,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2.遗址西部可能存在一条南北向的壕沟;3.遗址东北部疑似建筑区;4.堆积最厚的区域位于遗址中部偏北。

遗址发掘工作始于2016年3月31日,止于2016年8月25日,历时148天。发掘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后布方两批。共发掘探方17个,探沟1条,实际发掘面积316平方米。

第一阶段工作截止于2016年5月14日,我们根据钻探结果,在遗址堆积最厚的中部布设4个探方进行试掘,规格5*5米,采用象限法编号,分别为T1621、T1622、T1721、T1722。布设这批探方的目的是初步了解遗址地层堆积情况和文化特征及年代。该批探方发现了一批灰坑,但由于早期遗存被破坏严重,出土文化遗物并不丰富,不能充分揭示遗址的文化特征,有必要扩大发掘面积。

总结第一阶段的发掘经验后,2016年7月21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民族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家单位组成唐林遗址考古队,再次对遗址开展发掘,在遗址中部偏东的位置布设探方13个,规格5*5米,编号T1918、T1919、T2018、T2118、T2019、T2120、T2119、T2219、T2220、T2320、T2319、T2419、T2420。布设这批探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采集更多标本,进一步明确遗址文化内涵;二是整体揭露遗址建筑区域,了解房屋建筑形式、布局结构等。另外,还在遗址西部疑似壕沟的位置布设一条探沟,宽2米,长20米,编号TG01,目的是弄清楚壕沟是否存在以及其形制结构等。该批探方除发现一批灰坑、灰沟外,在遗址东北部揭露了一大片用黄土和红烧土堆筑的土台,并在其上发现有柱洞、祭祀坑等遗迹现象,初步判断是一处建筑遗迹。通过TG01的发掘,确认了原先钻探怀疑的区域并不是早期壕沟,而是宋元时期的坑状堆积。

本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14个,灰沟17条,柱洞47个,房屋建筑基址2处,并获得大量实物标本,发掘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揭示出来的文化遗存综合分析,该遗址文化因素特点鲜明,包含宋元时期、商周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三个阶段的文化堆积。

下面将今年发掘的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一地层堆积

以T1918北壁为例(图二)

图二  地层堆积剖面

第1层:耕土层。浅棕色砂质粘土。土质疏松。有较多瓷片、瓦片、陶片等。

第2层:黄色砂质粘土夹杂少量灰色砂质粘土。土质疏松。出土少量青花瓷片、砖瓦片和早期遗物。该层年代应为明清时期。

第3层:灰色砂质粘土夹杂棕色或褐色细砂土。土质疏松,包含较多红烧土颗粒、碳屑等。出土遗物有各种瓦片、瓷片、陶片等,瓷片已不见青花瓷,代之以各种釉色的瓷片,器形有碗、盆等。该层应为宋元时期文化层。

第4层:棕色细砂土夹杂灰色、黄色砂质粘土。土质较紧密,含较多红烧土颗粒及炭屑等。出土遗物有陶片、石器等。陶片以泥质灰陶、黑陶为主,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刻划纹、绳纹、方格纹、圆圈纹、云雷纹等,器形有罐、壶、鼎、盆等。该层为周代文化层

第5A层:灰色砂质粘土夹杂大量黄色细砂土。土质疏松,包含较多粗砂、矿物质结核等。出土遗物有陶片、石器等。陶片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和黑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弦纹、刻划纹等,器形有罐、壶、鼎等。该层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时期。

第5B层:灰色砂质粘土夹杂大量暗绿色细砂土。土质疏松,包含较多粗砂、矿物质结核等。出土遗物有陶片、石器等。陶片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和黑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弦纹、刻划纹等,器形有罐、壶、鼎等。该层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时期。

第5B层之下即为黄色生土。

二重要遗迹

本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14个,灰沟17条,柱洞47个,房屋建筑基址2处(图三)。

图三  发掘区内部分遗迹航拍图

建筑基址:位于发掘区东北部,包括T2120、T2220、T2320、T2420、T2419、T2319、T2219全部,以及T2119东部和北部,并延伸至发掘区外,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开口耕土层下,可分为3层。第1层黄色细砂土夹杂较多灰色砂质粘土,包含物有红烧土块、红陶碎片等,土质紧密;第2层黄色细砂土夹杂少量灰色砂质粘土,包含物较少,土质紧密;第3层灰色砂质粘土,仅包含少量陶片,土质紧密。该建筑基址应是一大型建筑的垫土地基,由于后期破坏严重,,垫土之上仅残留少量柱洞和1个祭祀坑。祭祀坑编号H75,直壁,平底,坑内堆填大量红烧土块,结合建筑基址夹杂较多红烧土块的现象,我们认为在垫土中大量使用红烧土块能起到稳固地基的作用,而用红烧土块祭祀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常见,很可能和祈求建筑坚固长久的祭祀行为有关(图四)。

图四  H75现场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2019-01-01 22:44

  •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2019-01-01 22:43

  •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2019-01-01 22:42

  • 陕西宜川发现一处春秋时期遗址

    陕西宜川发现一处春秋时期遗址

    2019-01-01 22:3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