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都就是西南战略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07年,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讨求安邦定国之策,最终将开创基业的重心转向巴蜀之地。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点击进入下一页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将近1800年之后,追寻着刘备、诸葛亮的足迹,来自四川各市州文物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与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齐聚一堂。8月16日,四川三国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在成都召开。这一场聚会,奔着整合全省力量,梳理摸清四川的三国遗存“家底”而去,以期从大文化的角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摸清三国“家底”,还是又一轮“赛跑”。
全省总动员,期待更多新发现
厘清、整理三国遗迹,将载录于各类史料和方志的遗址、遗迹在现实中定位,逐步建立全国三国文化遗存数据库,并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对三国文化遗存、遗迹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对于科学地认识、发掘、利用三国文化资源,让三国遗址、遗迹“活”起来,很有必要。
成都武侯祠、罗江庞统祠、江油关、蒋琬墓、剑门关……据不完全统计,四川三国的遗址、遗迹达200余处,散布于成都、绵阳、德阳、广元、乐山、宜宾、泸州、西昌、内江、南充、达州、巴中等地。这些遗址、遗迹,大都集中于诸葛亮南征、北伐的线路上,这也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经过5年多的调查之后得出的。
早在2011年6月,武侯祠博物馆就与凉山州博物馆联合组成“诸葛亮南征路线调查项目”小组,从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民俗学、民间传说等多个角度入手,对沿线三国文化的遗址、遗迹进行重新梳理,对重要的文物进行试掘与研究,还原诸葛亮南征线路。
考察遗址持续到2013年4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两家博物馆的专家,通过“四川——云南线”、“凉山线”和“贵州——云南线”3条线路行进,先后四次对现存的大部分南征遗迹进行实地考察。2014年3月,一本《图说诸葛南征》出炉:除了诸葛亮南征路线图、示意图和略图之外,书中还用260余张照片,记录了诸葛亮南征相关遗迹85处。
2014年7月,武侯祠又牵头启动了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研究工作。两年间,又4次调派专家,以绵阳为中心,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对诸葛亮北伐线路进行考察。
武侯祠陈列研究部主任梅铮铮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发现更多遗迹,他们出发之前往往会先研究大量的地方志、县志、史料、文献,寻找和三国有关的内容,甚至连道听途说也不放过,然后再去实地调查。
南征、北伐线路走下来,厘清的四川三国遗迹超过211处。而这还是不完全统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物质”的三国遗产:诸葛亮南征沿途,就有很多诸葛亮以及孟获的传说。
“深入开展三国文化调查、研究,诠释三国文化,有利于全面加强三国文化遗存保护,有利于推动三国文化研究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说。
古蜀道三国遗迹串成线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蜀国军队开赴汉中,开始北伐。因此,成都—绵阳—广元—汉中,这一路的古蜀道上留下大量的三国遗迹,如同一串散落的珍珠。
三国遗迹、遗址不是四川独有。“河南、安徽、陕西、江苏等地都有。但是其他地方大都以点位形式存在,没有像四川一样,串成了多条完整的线路。”梅铮铮说。
从成都出发,沿老川陕公路向北前行到新都,这里有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的墓。再向北行,就是广汉,古称雒城。雒城西10公里处,有蜀汉将军邓芝墓。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后,邓芝是诸葛亮派出的“外交官”,负责与东吴重修盟好。
再往北到绵阳,在市区西南的黄土梁,传说是诸葛亮的军营遗址。此外,绵阳还有蒋琬墓。在诸葛亮死后,他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继续向北到广元,这里三国遗迹众多。除了金牛道、阴平古道和米仓道,还有昭化古城、军师庙、邓艾父子墓和费祎墓等。其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是川北最重要的三国蜀汉遗迹。
“蜀道申遗确定的四条古蜀道,除了荔枝道之外,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都经过广元。其中以剑门关为中心的金牛道,全长270公里,既是古蜀道最核心、最艰险的一段,又是保存最完整、遗存文化要素最充分的一段,迄今尚存剑门关、昭化古城、翠云廊等众多遗址古迹,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在翠云廊‘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传说。”广元市文文物局局长俞天喜介绍说。
“古蜀道是四川连接关中和中原的官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这既是战略要道,也是老百姓渴望与外界沟通的文化线路。”梅铮铮说。
在这条主线之外,在四川的三国遗迹路线上还有两条支线。第一条支线位于川北,从绵阳分叉经江油到平武南坝镇,汉代和三国时的关隘江油关就在这里。至今,川剧还有讲述邓艾偷渡阴平道,拿下江油关进而灭蜀的《江油关》上演。
另一条支线则沿着东边延伸到南充阆中。阆中最著名的三国遗迹就是汉桓侯祠(张飞庙),张飞庙历时千余年,庙内陈列有据传为张飞生前使用过的铁矛、丈八蛇矛、点钢鞭等珍贵文物。
附会三国遗迹,见证民心所向
三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让许多传说在民间流传,也出现了一些附会的遗迹。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既说明三国文化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也有利于增强民间保护的积极性。
在调查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很多未见于史籍、文献和方志的记载,但在当地却影响颇大的“遗址”“遗迹”。
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九里堤,有学者研究认为,该堤修筑于唐代扩建罗城之时。但在明清之际,由于诸葛亮在蜀地影响极大,民众出于纪念,就为种种好的事物附会上诸葛亮的文化印记,将九里堤称为“诸葛堤”。在考察南征中专门负责收集三国传说的团员符丽萍说,很多与诸葛亮无关的遗迹,老百姓也都用他来命名;南征沿途不少地区,称所织的布为诸葛锦,认为种水稻也是诸葛亮所传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