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省考古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位于英德的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发现了广东乃至岭南最早的古代墓葬,并从中发掘出保存较为完整的人体骨架。这是广东保存最完整的1万多年以前的古人类化石,为广东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华南地区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经测定,此次发现的人骨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人骨发现时呈蹲踞葬形式,这表明,在13500年前,岭南古人类已具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有意识的埋葬行为。
本次考古发掘还发现多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上千件古人类生活遗留下的打制石器、早期陶器、骨角器与蚌器等文化遗物。
现场
罕见“蹲踞葬”意外现身
位于粤北地区的英德市青塘镇,喀斯特岩溶地貌广布郊野。沿国道旁的一条杂树遮蔽的羊肠小径,记者随考古队来到黄门岩1号洞,这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史前人骨化石就出土于洞口向阳的位置。记者在现场看到,在8平方米大的探方里,墓葬(编号M1)部分仅占0.5平方米。人骨化石被发现时,是采用“蹲踞葬”葬式,上肢蜷于胸前、屈膝下蹲。
“发现古人类人骨是一个很大的意外。原本我们与北京大学共建的史前考古基地计划展开一个综合研究,目的是考察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文化遗存、年代与古气候环境,以及古人类栖居形态或者叫聚落形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邓宏文有些激动地说。
从现场情况来看,M1出土的人骨化石较为完整,包括上肢骨、椎骨、肋骨、盆骨和下肢骨等。但奇怪的是,墓穴中并未发现原始人的头骨。考古工作人员解释,该处地层堆积在地下河水流作用下局部发生过坍塌,这很可能是头骨没有保存下来的原因。
为何古人类选择在洞口、而非溶洞内进行埋葬?邓宏文解释,M1所在的洞口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岩厦”:岩石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屋檐”,可以达到遮日避风的目的,却没有洞穴内部的阴冷、潮湿,更适宜古人类的活动。
更为奇特的是,这件人体骨架采取的“蹲踞葬”葬式,在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此前均有发现,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较为流行。考古专家称,“蹲踞葬”为研究该地区的文化特征提供了可能性。至于其背后确切的文化内涵,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岭南地区土质酸性太高,古代人骨保存下来难度很大,但因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结构,石灰岩中含有大量的钙,钙化的人骨因此被保存下来。溶洞内的水中含有碳酸钙,能让土壤胶结得像石头一般硬,人骨化石也与堆积地层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但这也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难度。
“铁锤、钢钎、手术刀、牙科工具……几乎所有手头上的工具都被我们用上了,才将人骨一点点清理出来,以确保化石免遭二次破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锁强说。
人骨化石被发现后,考古工作人员随即对其共存碳样进行加速器质谱(AMS)测定,结果为距今13500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广东过去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仅有零星的牙齿或头骨化石,这次发现1万多年以前、保存比较完整的人体骨架,尚属首次。”邓宏文介绍道。
突破
大量生活遗迹见证文明演进
从黄门岩1号洞沿小路走约50米来到2号洞口,这处岩洞洞口更高,山体气势逼人,洞内更为宽敞明亮。“这里地形开阔,前后都有河流经过,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群体性栖居。”刘锁强介绍道。在这里,考古队发掘出上千件古人类生活遗留下的遗物遗存。
2号洞的出土文物与1号洞墓葬所处时代相若。在考古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的部分出土文物中,包括了古朴的打制石器、用鹿角制成的角铲、用蚌壳制成的蚌器,以及用骨头磨成的骨锥、骨针等。记者还在现场发现胶结的地层剖面上附着的一些陶器碎片,这些陶片虽然原始、粗糙,但上面印有一道道细小的绳纹。
“这大概是用草编绳制作而成的一些纹饰,反映出在此居住的人类或许已经形成审美观念。”刘锁强推断,陶器碎片大多来自炊具或食器。
“我们初步推断,2号洞的洞口很可能是古人类处理生活垃圾的地方。”刘锁强推测,古人类选择2号洞作为生活区,而墓葬则选在了1号洞,“假如这一推论成立,表明当时人类对空间已产生按功能分区的观念。”
文明的演进不但带来生产工具的进步,也大大拓宽了古人类取食资源的范围。考古队发现了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的碎骨,其中大量骨片长度不超过2厘米,反映出古人类对肉食的加工利用程度非常高。至于螺、蚌的化石残骸,更在洞口堆积,说明古人类也开始大量食用水产品。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取得的这些革命性突破,考古学家称之为“广谱革命”。“这得益于食物加工、储藏技术的进步。我们在1号洞、2号洞都发现古人类用火的遗迹。火塘底部人为置放的石块表明,他们已经懂得有意识地保存火种。”刘锁强透露,接下来,考古队将对地层中的土样进行植物考古分析检测,以了解青塘遗址是否已出现原始农业的迹象。
谜团
希望从中提取有效的DNA
或许令人难以想象,横跨30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而旧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大约只有1万年。是什么转折促成人类从“童年”走向“青年”,生计方式从采集狩猎走向农耕定居?人类行为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为进一步破解上述疑团,从今年6月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手对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青塘镇一带的洞穴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我们几乎将整个青塘镇的山头都跑了个遍,发现了七八处古人类活动的洞穴地点。”邓宏文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