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广东省考古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位于清远市代管的县级市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发现了广东乃至岭南最早、距今13500年前的古墓葬,与北京山顶洞人同属旧新石器过渡时期。
对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人类学意义如何作出总体评估,以及它将在中国乃至世界远古文明版图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因后续发掘工作仍在继续,现在还不是作结论的时候。笔者仅将此次发现与上世纪30年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的发现作以简单比较,试图初步揭示其中蕴藏的文化意义。笔者认为,这一发现至少有五方面的文化意义值得关注。
其一是安葬同类。早期人类,生活与普通动物无异,行动无意识,死后弃尸荒野,任禽兽啄食,甚至自食同类。大约到了旧石器晚期(距今3万年—1万年),人类开始有安葬同类的自觉行为。作为岭南最早的古墓葬,青塘遗址发现的首要文化意义在于,表明此一历史时期古人类已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族群意识,这在岭南远古文明演进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其二是功能分区。与北京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山洞下室不同,英德青塘古人类选择在距生活区2号洞50米之外的1号洞作为墓葬区。这隐约透露出岭南古人类已对空间产生按功能分区的观念。他们之所以选择远离生活区安葬死者,极有可能与当时所处环境天气炎热,尸体所散发的腐臭气味有关。至于选择在当时属于稀缺资源的山洞作为死者的安葬之所,则很可能表明被安葬者身份的尊贵。
其三是制陶印纹。作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炊具和食器,陶器是原始农业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界公认中国南方发明陶器要比北方早得多。在同一历史时期,北京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最有价值的生产生活用品是一枚直径3.3毫米、带穿孔的骨针和一枚中央对钻成孔、并具有明显打磨痕迹的石坠,但却未见有陶器发现。青塘遗址则出土有印有绳纹的陶器碎片,这与上世纪80年代英德牛栏洞遗址发现的带有明显人工培植痕迹的距今10000年前的水稻遗存恰好形成相互印证,成为清远地域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远古农业文明萌芽地的力证。陶片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小绳纹(用草绳印上的纹饰),则反映出在此居住的古人类或许已经形成审美观念。
其四是加工肉食。与在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的斑鹿等动物骨骼相对较为完整不同,清远黄门洞遗址发现的多是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的碎骨,其中大量动物碎骨长度不过2厘米,这表明远古时代的岭南古人类对肉食的加工利用程度非常高。为什么要对肉食进行如此精细的加工?是为了利于食物的公平分配,还是为了吃起来更为方便,抑或是为了往其中添加佐料,或者为了照顾年长者的牙口?也或许,这与“食在广东”最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
其五是保存火种。黄门岩1号洞、2号洞都发现有古人类用火的遗迹,尤其是火塘底部人为放置的石块表明,这一时期的岭南古人类已经懂得有意识地保存火种。与当代人把水视为人类的生命线不同,古人类则是把火当作自己的生命线。懂得保存火种,实际上等于保存和延长了个体和族群的生命。根据考古发现,北京山顶洞人也用火,他们甚至能够通过掌握的摩擦和钻孔技术来人工取火。比较起来,在这方面岭南古人类则有明显的差距。
归结起来,笔者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为学术界研究南北地域远古文明的差异提供了重要物证,,而且有力地支撑了清远地域作为岭南远古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学术论断。如果宣传营销得力,定可大大提高清远的外界知名度,甚至可能对清远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重大利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