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明代嘉靖初年的石碑,近日在凤翔县横水镇东劝读村被发现。经县文博人员初步鉴定,此碑距今 489年,且保存较好,碑文清晰可辨,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10月11日,记者在东劝读村看到,一通石碑躺在村委会附近的地头草丛中,高约 130厘米,宽约 60厘米,厚约 20厘米。碑阴朝上,石碑上刻满人名,其旁边还有散落的碑座,,长约 60厘米,高、宽均约 40厘米,中有嵌槽。经村民合力将石碑翻面,碑阳大字清晰,碑体竖刻“逸士傅公讳鸾之墓”,在其右侧竖刻“大明嘉靖六年夏四月既望”,左下方竖刻“孝男傅希尹泣血□□”等字样,最后两字颇似“等立”。碑体四周刻有祥云图案,圆形碑额中刻“碣”字。从这些字迹可知,此碑为 1527年农历四月十六为“逸士”傅鸾所立,距今 489年;而从碑阴刻字中的“孝侄女”“孝重孙”等及一行行傅姓人名来看,当为傅鸾的后人或族人所立。
傅鸾是何人?记者遍查《重修凤翔府志》《凤翔县志》《宝鸡市志》等史志资料,未发现有相关记载。凤翔县博物馆业务办主任孙宗贤推断,从“逸士”来看,傅鸾应是当地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此碑历经风雨沧桑,保存较好,对于该村的宗族繁衍、村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他们也将对此碑进行登记保护和深入研究。
东劝读村村主任付宗利介绍,这块碑原来位于村内祠堂附近,上世纪 60年代平地时被移走,如今在地头发现。而全村 860多口人中就有 500多人姓付,这块墓碑可能就是村民先祖之碑(注:傅姓在历史演变中有一部分俗写作付)。村上也将对此碑进行保护,作为文化遗产和村史研究的物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