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人都在为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归乐此不疲时,自家的馆藏品却陷入了摸不清、找不到的状况,“这种形式的保护令人担忧”。
承德外八庙被盗卖的文物。
敦煌博物馆被盗的铜镜。
杨之光的《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失而复得的《药师菩萨像》。
去年12月20日,备受关注的“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落幕,展览期间未见“真容”的杨之光名作《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依然下落不明。
代表作缺席回顾展
“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于2009 年12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年近八旬的杨之光,是我国著名水墨人物画家,在其60年的艺术生涯中,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年代,都会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创作问世。杨老在水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不仅赢得了学术界一片掌声,他的作品也成了众多藏家追捧的对象。
但在回顾展筹划期间却发生了让杨之光不爽的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稿)因找不到,而在回顾展中“缺席”。据了解,杨之光的《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创作了六稿,其中第一稿是杨老在1959年秋冬所创作的,被艺术家称为“一生中的重点作品”。这幅作品刚完成就被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显然,这幅作品不管是对杨之光还是对中国当代画坛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令杨老和家人不解的是,就在布展前夕,“国博”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件名作了。
“存放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怎么会找不到呢?”“博物馆向来戒备森严,藏品应该很安全的!”不少参观者在对《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稿)的“缺席”表示遗憾的同时,也对博物馆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对此,国家博物馆有关工作人员以不清楚这件事为由拒绝采访。据了解,如果此事最终没有等到一个结果,杨老的家人将不排除采取法律手段。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个案——某已故书画大家的后人,惊奇地发现该大师曾经被某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作品,居然出现在香港的拍卖会上!这个恐怕比杨之光先生遭遇的情况还要有意思,至今仍然没有扯清楚。
“保险箱”有点不可靠
对不少艺术家来说,能被收藏机构收藏,尤其是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艺术作品或自己收藏的藏品能被收藏机构收入囊中,不仅是对自己艺术创作或藏品水平的认可,而且还意味着自己的宝贝进了“保险箱”,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一位长期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透露,由于一些博物馆管理不规范、藏品清查也流于形式,所以类似“杨之光画作下落不明”的事情时有发生。像去年藏于重庆市铜梁县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银盒突然在博物馆中失去踪影,经过13天的紧张搜索,文物执法人员翻遍了博物馆库房内的上万件文物后,最终才在一个陶罐里找到了满是灰尘的这件银盒,原来,银盒是被人不小心放进了陶罐。
此外,由于博物馆管理力度不够而导致藏品丢失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2001年江苏盐城市博物馆在搬迁后统计遗失了91件藏品;2008年仅在甘肃省便有15件馆藏文物被窃,其中包括一级文物两件,,甚至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的一幅壁画曾遭整体揭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还不止这些,湖北省博物馆多个文物展柜内出现蛀虫、陕西法门寺真身宝塔上的古砖被专职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博物馆馆长当废物卖掉、某地博物馆馆长甚至组织职工将霉变与被虫蛀的藏品集中销毁……在2008年8月,敦煌市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一面魏晋时期的铜镜在展出时被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讲述了一件事:有一位捐赠者的后人去江苏某博物馆参观其祖父捐赠的数十件文物,但是在博物馆中只看到了一件。后来从其他途径才了解到,那些捐赠品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丢失、损坏情况严重,文玩,仅剩那一件得以示人。
多少藏品“有名无实”
在中国美术馆参观的陈女士说,当前我国博物馆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藏品档案管理混乱,部分藏品档案缺失情况严重。“2004年承德外八庙发生文物盗卖事件,这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对外八庙有多少文物浑然不知有关。”2002年10月,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在秋季拍卖会上推出“皇家信仰——乾隆朝之佛教宝物”专场拍卖。国内一位文物专家参观中发现两件标有“故字留平×××号”字样标签的文物,这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故宫博物院组织大规模文物南迁时留在当时北平的文物编号。经查,这两件文物已在上世纪70年代调拨到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庙管理处。调查得知,这些文物是被外八庙管理处文保部主任李海涛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的。李海涛在任职期间,先后盗窃馆藏文物30件,涉案文物多达100多件。
另据了解,一些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法上也有欠缺。现在很多藏品被博物馆“死亡式地收藏”,也就是说博物馆的管理和经营停滞在收集——入库——有限展出,有没有人参观无所谓。“这样使博物馆不能被公众充分地使用,也不能处于公众的广泛监督之下。到底有多少藏品空余名录而实物早已经找不到,不得而知。”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公众对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使用率极低,因为使用率低,所以公众对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在意和关心程度也极低,对博物馆、美术馆的知情权要求也低,对其监督就更少。这些因素也导致文博机构放松了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
相关链接
流失受损的文物档案
据报道,2001年,新疆博物馆27件馆藏文物失踪一案告破,竟然是由该馆原考古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黄小江做内应,以“借”为名,倒卖给文物贩子。
2002年,甘肃古浪县博物馆临时文物库房房顶瓦片被犯罪分子揭开,存放文物的6只大木箱锁被撬,其中的79件文物和资料品全部被盗,至纯天珠,馆藏精华被洗劫一空。
2003年一则报道称,盐城市博物馆由于管理存在严重问题,曾经有近百件珍贵文物“蒸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