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百科

古玉染色作伪之法至迟始于北宋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21 15:28 我要评论( )

入土年久的玉器,往往因土壤酸碱度、密封性、温度、湿度、有机物腐烂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而引起质和色的变化,俗称受沁。 商代受沁局部失色失透的玉蟠龙 古玉的受沁,明清以来就受到许多的关注,清代陈性《玉纪》所载最能代表当时人的认识,凡玉在土中五

入土年久的,往往因土壤酸碱度、密封性、温度、湿度、有机物腐烂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而引起质和色的变化,俗称“受沁”。

商代受沁局部失色失透的玉蟠龙

古玉的受沁,明清以来就受到许多的关注,清代陈性《玉纪》所载最能代表当时人的认识,“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陈性推究古玉受沁的原因,不外乎“地热上蒸”、“土气剥蚀”、“外物浸淫”等几种原因认为繁杂的沁色(俗称“十三彩”)是由不同的外物沁入玉质所形成,如黄色为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玉有沁色,本是瑕疵,却赋予古玉历史的沧桑感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因而深受古玉收藏者的喜爱。更有甚者,将古玉的不同沁色演绎为吉祥语,如“受一色沁者,名曰纯一不杂;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称三元及第,又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誉为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美称五星聚魁,又称五福临门;更多色沁者,名曰群仙祝寿,又称万福攸同”。如此一来,受沁的古玉,不仅在形而上的层面符合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世理念,而且在形而下的层面,也具有吉祥福寿的寓意,讨巧之余,也更受追捧

不过,考古资料表明,陈性等人关于古玉受沁随年代变化的特征,多属主观臆断。例如入土埋了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贵州文玩,并没有“烂如泥”,而仍保持着黄绿色、微透明的玉质特征。由此可见,古玉的受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地质学家对古玉受沁的机理,进行多年研究初步揭开了为什么有些年代晚近的古玉受沁严重而兴隆洼玉器却能历久弥新的秘密。闻广先生认为古玉受沁,主要表现为透明度、颜色及表面光泽三者的变化过程,其中失透(即由半透明变为不透明)最早发生,然后是变色(即褪色变白),贵州文玩最后表面光泽丧失,文玩,即表面变为粗糙,甚至朽坏。他用半定量的方式,将古玉的受沁分为未沁、微沁、浅沁、中沁、深沁和烈沁六个阶段。

由于出土古玉少都有沁色,因而人工染色仿沁是仿古玉和伪古玉的关键技术。玉器染色仿沁之法至迟北宋就已经开始,明清以来盛行不衰,王心瑶《玉纪补》中记载了多种染色仿沁之法当代的染色仿沁,选用不同化学原料,再采用高温、高压、土埋等方法做旧。不过,这样的染色多局限于玉器表面和绺裂处,不能深入玉器肌骨,因而与古玉如墨滴在宣纸上自然晕化、层次分明、浑然一体的沁色,存在不小的差异,可资辨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瓷器的作伪与辨伪

    瓷器的作伪与辨伪

    2019-01-21 13:09

  • 古玉鉴定中的五种玉色

    古玉鉴定中的五种玉色

    2019-01-21 11:21

  • 不能以僵化的观念来看待古玉的旧气

    不能以僵化的观念来看待古玉的旧气

    2019-01-21 11:18

  • 古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9-01-21 11:15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