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真、草、隶、篆皆精

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沈鹏先生,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现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

幼年师从清末举人章松盦, 奠定了良好的文学、绘画、书法基础。他习书由楷入手,后习隶、魏,中年后痴迷王羲之、米芾、怀素等历代名人草书。先生真、草、隶、篆皆精,尤以草书见长,其书作布局讲究、结体严谨、运笔独到。身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著名学者和诗人,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国内外文艺界享有很高声誉。其作品是书画藏友的首选方向,具有极高的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

沈鹏书法作品拍卖成交价格:


沈鹏 草书太白诗 六屏以RMB3220000成交


沈鹏 1999年作 书法 镜心以RMB1792000成交

3、沈鹏 1988年作 书法 手卷以RMB1840000成交

4、沈鹏 书法 镜片以RMB1782500成交

5、沈鹏 癸未(2003)年作 草书 镜片以RMB1610000成交

6、赵朴初 沈鹏 等 1989年作 书法 册页以RMB1552500成交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界专家待遇,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鹏既是编辑出版专家,又是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荣誉主席及艺术品中国荣誉艺术顾问。作品参加2011年8月23日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的“光荣的使命——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书画展”。


沈鹏曾担作北京大学、中央美院、首都师大等校博士生论文答辨委员、主席。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出版、讲学以及举办书法展览曾多次访问日本、瑞典、原苏联、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多次为残疾人、亚运会、灾区等捐赠大量书法作品。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界、家乡多种公益事业集资、捐款。一贯具有急公好义,甘为人作嫁的精神。赵朴初赞扬沈鹏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沈鹏诗作"清新挺健"。启功说:"仆私交沈鹏先生逾30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他荣获联合国Academy世界和平艺术权威奖,被列入各种名人传记与辞书,包括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辞典》以及《国际传记辞典》。

潇湘灵气此云山,古木清雄香草妍。我与樊川共车马,何须霜叶盛时来。——《岳麓山爱晚亭》(节选自《三余诗词选》)

赏析《三余诗词选》,沈先生诗词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藏情于景。作品特点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沈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为艺严谨细心从作品中可以解读诗人的真情实感。“又是春风拂柳腰,比肩接踵亦逍遥。新铺路石应知否,五卅枪声黄浦潮!”(《上海南京路漫步》)。每一句都是生活中的画面,风中之柳,行走之人,新铺之路,当年外国巡捕开枪镇压反帝爱国人士的惨状,全是对景物的描写,但一问一答,强烈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情结。

二是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是诗中情、景结合的艺术,至纯天珠,意境的产生与之密不可分。情与景的交融,绝不是情加景,景加情,也绝对不是情与景的焊接,而是如化学反应后的融合。沈先生的《小雪》,情境一体,使我想起王夫之的一句话“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小雪》写道:“告别慈容九阅年,至今一念一潸然。墓前小草春应发,枥下老骥宵未眠。家累何如安社稷?人和毋忘近研田。节逢小雪迎飞雪,点滴须能到九泉”!写小雪节思念母亲,情真意切,在抒发个人情感的旋律中,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读者虽然未见其母,但伟大母亲的形象却栩栩如生——可能是寒冷的冬夜,母亲独自在灯下摇着纺车;可能是一家老小期待着开饭,而母亲却在厨房无怨无悔地忙碌……这些场面诗中只字未提,却件件在目。

三是意无穷尽。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里提出了“不尽之意”的境界问题。“不尽之意”从何而来?来之于“如在目前”。“告别慈容九阅年,至今一念一潸然。”这便是不尽之意。它体现着诗意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一次,书家马世晓来京,我们与沈先生谈到狂草的创作、现状、发展问题,其中谈到临习草书时,沈先生笑着说关键在“肖”与意境的关系,而“虚”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境界,沈先生谈话时那慈祥的笑已诠释清楚:“肖”不是摄影与录像,而是在一种境界中对生活物象进行提炼加工,由实景升华为意境,不尽之言就在这意境之中。意境中的不尽之言,便是沈先生所讲“意无穷尽”。我在准备《胡抗美诗词书法集》时,请沈老师给予指教。沈先生先寄来手稿,手稿只有48字,但书法精到,言简意赅,深刻阐述了诗词与书法的关系,他强调“求通感,求通变”,“必能得一真谛”。他所指出的真谛,我理解就是诗词、书法的意境。在书法中,至纯天珠,“意在笔先”、“笔断意连”之意,通篇中的各种呼应关系、对比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象或象征。据黑格尔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象征。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它的神韵、气韵、意趣、气势等,只可领悟,不可直取,悟之则有,取之则无。要认识书法与诗词的意境,必然有个观念意象问题。其实观念意象应用十分广泛,如工程开工时埋下一块石头奠基,明知是虚,却异常激动、虔诚!当然,这种立意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作为诗词、书画意境的高级意象,至纯天珠,是朱光潜所谓的“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是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其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作者要力图表现一种不能言传的东西,给人更加宽泛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