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运用自由模冲锤揲法

宋代金银器上的纹样受到晚唐写实风格的影响,纹样特征突出,有的主体纹样能与宋代画院工笔相映衬,图案饱满,技法娴熟,制作精湛,起到很强的装饰作用,主要用于观赏。在中国纹样发展史上,曾发生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南北朝佛教文化对此前传统升仙思想的冲击,第二次是唐代植物纹和动物纹的大量运用摆脱了原来宗教信仰的约束。随着金银器锤揲技艺的普及和发展,宋代金银工匠可以创造性地将大众化、世俗化的动物灵异、植物花卉生动形象地在金银器制作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有的在金银器的器面錾刻比较写实的图案,有的运用自由模冲锤揲法,底衬用较坚硬的底模,利用金银的延展性打制出高浮雕多层次的立体象生,制造出瓜果型、花卉型等系列仿生实用器皿,比如瓜棱壶、瓜棱瓶、瓜棱杯、叶形盏;又比如梅花型盏、菊花型盏、莲花型盏、芙蓉花型盏、葵花型盏等。

沙县,别称沙阳,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藏丰富的文物,根据文物普查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379年,东晋始设沙戊;公元405—618年,沙戊升格为沙村县;公元581—618年,隋改沙村县为沙县,不久废置。唐武德四年(621)恢复沙县名称,永徽六年(655)又废。先后隶属建州、汀州、剑州、南剑州、延平府、建安道。有文字记载的建县历史已有1600多年。??

沙县历史文化凸显,唐代著名高僧惭愧法师发明的“潘了拳”名扬天下;唐末诗人韩渥,其“雏凤清于老凤声”名句流芳百世;宋代 “五步一塾、十步一痒”盛极一时,闽学四贤之一罗从彦;首倡设立专营与外国进行商贸活动机构的陈篝;直谏和诗文名闻朝野的京官陈瓘、邓肃;被谪贬沙县的国史编修、后为宰相的李纲;明代三朝元老、户部尚书陈山;明宫廷画家边文进的花鸟画被称为“禁中三绝”;明代,铲平王邓茂七占据此地领导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1933年9月中央红军东方军解放夏茂等乡镇,建立了夏茂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25日中央红军东方军再次进驻沙县,解放沙县县城,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沙县革命委员会。

沙县历代古墓葬文化内涵同样丰富多彩,随葬文物种类繁多,其中的陶瓷俑尤为引人注目。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建馆以来,城乡建设、农田改造、工业园区开发、配合大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各种形态的陶瓷俑,其技艺精美、造型别致、文化内涵深刻,现挑选部分宋代陶、瓷俑,呈现给各位专家、学者讨论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出土文物图录的公开出版,使得金银器爱好者能欣赏到金银器上繁华精致的图案、纹样组合和发展变化,而且可以将不同地域发现的金银器作同类比较研究。比如,湖南灃县城关镇珍珠村元代窖藏出土有一件银鎏金承盘(图1、2)与浙江《衢州文物精品》著录一件宋银鎏金莲塘纹盘盏(图3、4)主体纹样几乎一样,其中湖南灃县城关镇珍珠村元代窖藏出土的银鎏金承盘口径16.5、底径13、高1.2厘米,重124克。此盘的名称被定为“银鎏金莲塘纹承盘”,显然是根据盘子上的主体纹样来定名的。根据扬之水的研究,文玩,类似的纹样被定名为莲塘纹,并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有如下描述:“《衢州文物精品》著录一件宋银鎏金莲塘纹盘盏,通高6、盘长18、宽14.5厘米;盏长9.8、宽4.6厘米。盘内底作为承盘标志的圆心里錾刻相同的两朵折枝花,圆心之外的一周錾刻细密的水花以为涟漪,涟漪上面浮出八朵莲花和漾起的一圈圈水泡。”由此,很多金银器书籍将上述纹样引用为莲塘纹。

莲塘,顾名思义就是种满莲花的池子,晚唐诗人许浑《莲塘》绝唱诗有“为忆莲塘秉烛游,叶残花败尚维舟。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泛红衣白露秋。神女暂来云易散,仙娥终去月难留。空怀远道难持赠,醉倚西阑尽日愁。”描绘了一幅深秋莲塘残荷的景象抒发人世沧桑。崇尚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在江南水乡广袤的农村,许多堂前屋后多有种植荷花的池塘,即使是现代新农村,很多地方还存有“莲塘”。莲塘纹在北宋金银器上有写实的表现,如浙江省瑞安市文物馆收藏的仙岩慧光塔出土的北宋金錾开光莲花纹带盖舍利瓶(图5)。此金瓶重63克,高7.4、腹径5.3厘米。金瓶侈口,粗短颈,肩阔梢斜,鼓腹,平底内凹。颈、底部无纹饰,腹部等分三面开光,外錾栉齿纹一周,内錾水波上亭亭玉立的五枝莲花纹,其余部位錾缠枝纹;盖似一张荷叶,锯齿边上卷,盖中以荷梗盘作钮。其主体纹样就是“莲塘纹”。笔者认为,宋代莲塘纹多表现为莲荷与水塘景象,湖南灃县城关镇珍珠村元代窖藏出土的银鎏金承盘和《衢州文物精品》著录的那件宋银鎏金盘盏,其主体纹样与宋代同时期莲塘纹存在较大差异。

笔者通过对宋代金银器同类装饰纹样的比较,发现扬之水等学者认为的“莲花”其实是菊花,“细密的水花以为涟漪”其实是漩涡纹,所谓“莲塘”纹样与笔者在《南宋鎏金凸花牡丹纹夹层银盏探究》列举的一件杭州西湖出水的五代包金菊花纹银碗(图6)主体纹样源出一脉。西湖出水的五代包金菊花纹银碗在外壁纹样上分主体区域和口沿区域两部,两块区域以錾刻两条平行线区分开,主体区域纹样由涡旋纹、乳钉纹为衬底,浅浮雕凸出菊花纹组成,口沿区域以錾刻平行的椭圆形的菊花纹样并列组成,与主体纹样呼应,并在圈足上采用与口沿的菊花纹完全一致的纹样组合。以笔者观察,这件现收藏于浙江博物馆的藏品被定名为“包金菊花纹银碗”在纹样鉴别上是比较正确的,虽然浙江省博物馆定其为五代时期,但也很可能是宋代早期的器皿,文玩,其在制作上,由外壁包裹内壁的做法与宋代夹层由内而外包裹的常见做法异曲同工,在制作工艺上完全符合宋代的工艺特征,并采用了仿古工艺,比如附属纹样的涡旋纹、乳钉纹,这些附属纹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周礼·春宫·典瑞》有“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法。涡旋纹通常称为谷纹,形如倒写的e字母。涡旋纹犹如谷物发芽叶的样子,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命繁殖,是古代人们对农业丰收、生机勃勃景象的盼望。乳钉纹,如突起的乳突,排列成单行方阵式,早在夏代青铜器出现之始就出现了,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是乳钉纹的鼎盛时期,直至西汉时期。宋代出现了仿古潮,重新使谷纹和乳钉纹在金银器皿上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而《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把涡旋纹描述为“细密的水花以为涟漪”可能是没有充分对比历史纹样造成的,因而将涡旋认为水波,将菊花认成莲花。其实在宋代的金银器上,除了发现有写实的菊花型的仿生盘盏外,取菊花纹样做装饰的也不在少数。宋代水波纹也是非常写实的,与涡旋纹不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