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瓷器的种类

康熙时期的单色釉瓷器品种繁多。与明代比较,明代有白、黄、红、蓝、仿宋代汝釉、哥釉,官釉等十余种。康熙时期釉色丰富,有白、黄、红、蓝、仿宋代汝釉、哥釉、官釉等,釉可分若干类:红釉有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珊瑚红;蓝釉有天蓝、霁蓝、洒蓝,青釉有豆青、冬青等;此外比较名贵的还有茄皮紫、孔雀绿。单色釉瓷器上施以金彩的较多,如红釉描金、蓝釉描金、青釉描金、黑釉描金也是康熙时期单色釉瓷器装饰的特点。

红釉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千件康熙时期单色釉瓷器中,红釉是康熙时期烧造的重要品种,其中郎窑红最为名贵。郎窑红又称郎红,是以康熙时期督陶官郎廷极的姓氏命名的。郎红是仿宣德时期的霁红釉,但釉色鲜亮。它以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高温还原烧成。温度要求严格,烧成一件成功的产品难度很大,当时民间谚语有:“若要穷,烧郎红。”郎窑红主要器物有,观音瓶、琵琶尊、直颈瓶、贯耳瓶、油槌瓶、荸荠扁瓶、花觚、渣斗、洗、盒、水盂、碗等。大件器物胎体一般稍厚,胎自而坚硬。釉面的特点是:釉汁厚。玻璃质感强,釉面有大片纹和不规则的小片纹,俗称牛毛纹。口部由于流釉,釉色浅呈白色。器物足底边由于釉的垂流凝聚,近于黑红色。器足露胎处有火石红色。足底釉色有泛青者,似苹果绿色,也有泛黄者。从施釉情况看,郎窑红釉有施一层釉和二层釉之分。琢器里为白釉米黄釉,有的微泛青色,并开片纹。多数器物足边有深色垂流积釉,多不过足的旋削线,故有“郎不流”之说。但也有少数器物流釉,足边有人工打磨的痕迹。与宣德红釉一样,郎窑红釉器物的口足也有所谓“灯草边”现象,但宣德时期是自然形成的,而康熙时期有的是涂有含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郎窑红器物足有二层台式、平切式、滚圆泥鳅背式,平切棱角略圆式。郎窑红器物太多无款识,少数有“宣德年制”“福”“寿”款,可见这种釉也是仿宣德时期的。

豇豆红釉也是康熙时期著名的铜红釉品种,又有“美人醉”“桃花片”之称。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釉色浅红。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釉面多红或绿色苔点。器物以小件器物为主,有菊瓣瓶、莱菔瓶、柳叶瓶、洗、印盒、太自尊、盘等。器物胎体较薄,红釉中夹杂绿色苔点。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有明宣德时期豇豆红釉器物,可以看出康熙时期的豇豆红釉是对宣德红釉的模仿与继承。但红釉当中的绿色苔点则为康熙时期常见的现象。豇豆红釉器物晚清民国至现在都有仿制,多数在造型釉色、质感上有所不同,但也有仿的好者,特别是太白尊等器形。

霁红是康熙晚期烧造的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霁红釉的特点是釉汁凝厚,色泽深红,釉面有细小的棕眼,似橘皮。在康雍乾三朝中,康熙霁红釉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很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橘皮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渗透状。器物主要有梅瓶、笔筒。太自尊,外红釉里白釉盘,碗等。

珊瑚红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烧于康熙时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可与天然珊瑚相媲美,故名。康熙、雍正时期多用珊瑚红釉作地釉,上绘五彩或粉彩。乾隆时多于珊瑚红釉上描金,或用来装饰器耳。器物有碗、瓶等。

康熙时期还有胭脂水、盖雪红、抹红等低温釉。藏品中抹红釉金彩棒槌瓶为红釉中精品。

绿釉

绿釉有瓜皮绿釉、郎窑绿、湖水绿等。瓜皮绿釉为玻璃质的低温铜釉。因色泽绿如瓜皮而得名。它在涩胎上釉,于低温中二次烧成。瓜皮绿釉明代中期已经出现,至康熙时有较大发展,有深浅二色,深者浓绿,无开片,多见于一色釉的瓶、罐、盘、碗。洗上,浅色者常用来装饰六七寸高的精巧的细颈瓶。

郎窑绿是康熙时期郎窑烧造的绿釉,釉色呈色浅绿,有玻璃光泽,也称瓜皮绿。一般有细碎的片纹,有苍蝇翅之称。因传世器物数量稀少,实为珍贵。

湖水绿为康熙时期杰出的彩釉品种。因呈色淡绿如湖水,故名。

蓝釉

高温天蓝釉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釉色浅而发蓝,颜色如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釉中含钴量在2%以下,釉中铜、铁、钛等金属元素也起呈色剂作用,釉呈色稳定,莹洁倩雅。天蓝釉器物种类以小件文房用具为主,少量尊。雍正、乾隆时期才见有瓶、罐类器物,大多为官窑制品。故宫收藏有尊、花觚、梅瓶、直颈瓶、双耳尊、洗等器物。

霁蓝又称积蓝、祭蓝,属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之间烧成。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色调均匀,呈色稳定。明代宣德时期烧制成功。康熙时期霁蓝釉的烧造也有一定成就,釉薄者无开片,釉层如玻璃闪光,釉厚者,上有棕眼或开片,釉色较暗。 洒蓝釉又称雪花蓝和青金蓝,因其在浅蓝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好似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釉明宣德时期出现,康熙时期成熟,施釉工艺有所不同,先在坯胎上吹青料,形成青色小点,然后再吹自釉,烧成后于青蓝中飘洒点点雪片。有的还在洒蓝釉上描绘金彩或青花的。器物有多穆壶、提梁壶、笔筒、盖盒等。

青釉

青釉源于宋代龙泉窑,康熙时釉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坚硬。釉施于表面,里为白釉。冬青釉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色泽较重,仿宋元龙泉釉。清代冬青釉以康熙为佳,釉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内外均为一色冬青釉。藏品中苹果青瓶釉色匀净,是康熙时期青釉中的代表作品。

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是康熙时期烧造较为成功的釉色,是一种以铜为着色荆的低温色釉。色泽亮丽,器物造型多,有灯笼瓶、方瓶、双耳尊、兽耳衔环尊、洗、花觚,出戟花觚、双耳兽足炉、绳耳三足炉、水丞、碗盘、狮子、卧兽、器架、圆几、长方几等。

蛋黄釉

蛋黄釉出现于康熙时期。以其色如鸡蛋黄而得名。釉淡而薄,滋润无纹片。康熙时期釉黄微重,釉层透明。与乾隆时期的不同。乾隆时期因釉中加入玻璃白,釉混而不透。故宫藏黄釉暗花提梁壶造型别致,至纯天珠,器身线条优美,是黄釉中的代表作品。

茄皮紫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