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盛器。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文玩,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贵州文玩,六朝时墓葬中常风见,均为青釉。
现代考古资料表明,此说似有一定道理。虎子起源于东周时期,青铜制作,初成虎形,至汉代已有陶瓷虎子且比较象形,后风行于六朝,青瓷为主,更加具象。当时使用虎子应多为有钱人家或较高身份者,具有祈望多子多孙及去邪避灾的含义。其总体造型基本一致,每个时期器形及细部刻画有所不同。它的出现,成为虎形文物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类。
迄今我国所见年代最早的虎子,是1985年4月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春秋晚期墓中出土的铜虎子。器身椭圆中空,作虎形伏卧状,头部有一前凸微翘的圆形流口,提梁自臀部与颈肩相连,恰似长尾上卷,全身素面,惟有两侧分别铸有两只蜷曲的浮雕式兽足。有关专家从与这件青铜虎子一起出土的铜盉、铜匜和錞于等以及其位置,分析认为它应为盥洗之器。
东周时期楚国的木雕彩漆虎子,形态生动,也是国内所见较早的同类器物之一。1980年10月,在湖南长沙五里牌3号墓,出土了一批十分精美的文物,其中一件战国中期彩绘漆木虎子较为少见。他长29.3厘米,高16.5厘米,壁厚1.7厘米,用一整木雕刻而成,卧虎姿势,双眼怒睁,圆口大张,仰天长啸,四肢粗壮,臀部肥圆,尾反卷至头部形成提梁。器内外髹黑漆,器身外表用黄、褐两色绘云凤纹,眼、耳、臀部用褐线衬托,线条流畅,色泽美观,表现出虎的雄姿和斑斓。据悉,美国华盛顿福雷艺术馆也藏有一件类似的彩漆虎子。
汉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彩绘陶的流行和铅釉陶的兴起交相辉映,成为汉代陶器发展的主流,为后来的唐三彩奠定了基础。彩绘陶在战国时期已经较为流行,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有着密切关系。近年在中原地区出土了大量用于随葬的汉代彩绘陶器,造型丰富,装饰精美,色彩艳丽,题材多样,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等,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彩绘陶虎子,形状似虎,昂首匍匐,突目高鼻,尖耳竖立,张嘴大吼,口部作流,身似茧形,腰生飞翼,尾成提梁,下有四足。整器不求细微雕琢,而是取大势,去繁缛,寓巧于拙,有着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装饰方法有点类似前述战国漆器效果,周身着黑色陶衣为地,绘红、白两色斑纹图案,尤其朱红描绘口、耳、足、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件器物造型古朴大方,纹饰流畅自如,彩绘鲜艳如初,是十分难得和珍贵的。
汉代也出现有青铜虎子,造型与春秋晚期略有不同。如安徽寿县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虎子,造型比较简练,横卧的虎形椭圆筒体,前面有一向前凸出的上翘圆形流口,背上设有扁条形提梁,素面,中空,圆臀,平底,没有具体的虎形细节装饰,惟器口、提梁稍加修饰,形似虎首和虎尾状。同时期的相类似的铜器,还见于1959年湖南长沙五一路7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的虎子,长30厘米,口径5.9厘米,造型与前件基本相同,只是形体较长,头部略平前伸,看上去更加接近了虎首的模样。这两件青铜器物,整体粗具虎形,朴实古拙,同样属于早期虎子作品,仍然存量甚少,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晋建都洛阳,乃魏晋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统一的年代,其皇陵位于今河南偃师南蔡庄一带。因此,西晋墓葬在这里发现较多,虎形文物也时有出土。如1987年偃师南蔡庄出土的西晋青釉虎子,高7.1厘米,长25厘米,器呈虎形,通体浑圆,昂首怒吼,四肢跪卧,凸目翘鼻,圆口尖耳,背塑提梁,腰刻飞翼。全身施淡青釉,莹润匀净,灰白色胎,质地细腻。造型并不强求外表形似,而是注意内在精神的表现,以及对头、足、尾、翼的细致刻画,集模印、贴花、锥画等装饰手法于一体,圆雕、浮雕及阴刻并用,精巧而又不失质朴,是西晋青瓷中的一件代表佳作。
两晋时期的虎子,多为青瓷制品。西晋时虎子在颈口上部塑出虎首,腰部微束,两侧刻画飞翼,前后腿部鼓凸,腹下蹲伏四足,虎口常作45度上仰,挺胸翘臀,形象逼真。如河南宜阳出土的西晋青瓷虎子,长40厘米,通高18厘米,灰白色胎,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釉质莹润匀净。器身呈蚕茧形,头部上扬,圆口平唇,上面堆塑眉、眼、鼻、耳。提梁作索纹圆条弧状,器身中部内缩,身旁刻饰飞翅,腿部外鼓并以线条画出轮廓,显得强劲有力,腹下四足前曲,整体形似一只匍匐欲跃的猛虎。这一时期的虎子,也有颈口上面不塑虎首,口部装饰其他纹样的。如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晋青釉虎子,长24.6厘米,通高20.7厘米,口径7.2厘米,器成兽形,通体浑圆,头部昂起,斜颈圆口,近口部刻有一周细密的斜线网格纹装饰带,颈背之上连以索纹弓形提梁,腹下塑有缩状四肢及兽足,腰部刻画飞翼,腿部结构明显。通体均施淡青色釉,造型摆脱了刻意追求具体细节的僵硬模式,注重大形和神似,精巧而又不失质朴。
晋代的青瓷虎子,不仅在河南有所出土,而且在安徽也有发现。如安徽寿县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晋代青釉虎子,一件和上述洛阳出土的那件有点相类,瓷质,青釉,器作虎形,呈蹲伏状,直口斜仰,椭圆形腹,背置索状提梁,四足小而蜷曲,口部表面也刻一周网状斜方格纹,并分别以两周凹弦纹饰边,腹侧两翼和大腿部位均以刻画手法表现;另件虽同为青釉瓷器,但造型装饰略有不同,呈蚕茧形,两端圆鼓,中腰束敛,圆筒形广口流,似简化兽首,且饰两周弦纹,四肢向前屈曲,作伏卧状,颈背之间设有圆形半环绳纹提梁,腹左右两侧刻画翅形图案,不见口部网格纹饰和腿部轮廓刻画,羽翼也很简单明了,不像前件那么夸张。
西晋虎子的构思非常巧妙,整体造型追求与虎形神似,既写实生动,又匠心独运,这一时期青瓷艺术水平之高超,可以从中略见一斑。如1992年安徽宣城外贸巷西晋墓出土的青釉虎子,整器呈卧虎形,头部上仰,凸眼暴睛,双耳尖竖,獠牙外露,圆口,翘鼻,面有鬃孔,须毛刚劲,短颈缩项,作嘶鸣状。虎身蹲伏,呈蚕茧形,两头圆鼓,中间微束,颈与臀上安一曲形圆柱绳纹提梁,腹和臀部两侧刻划飞翼,前面大腿刻划圆形表示轮廓,四小腿及爪子缩小蜷曲。其腰刻飞翅,寓意如虎添翼、飞天神虎,而臀饰飞翼较为罕见,因此显得极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