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古铜器的装饰

中国古代铜器表面装饰,摘其要者,大致有铸纹、焚失法附饰、失蜡铸造纹饰、刻纹、镶嵌宝石、鎏金、错金银、错红铜、镶红铜、表面膏剂富锡、表面擦渗富锡、表面液态富锡、嵌螺钿、金银平脱、包金银、贴金、彩绘、糙面天然花纹、表面着色、掐丝珐琅、斑铜、乌铜走银等。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起至明清,时代跨越逾四千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技艺、繁花似锦的铜艺术品。

1、铸纹

铜器表面纹饰最早以铸纹技术加以表现,从早期简朴的范纹(图1),逐渐发展到商早期开始青铜器流行的“单层花”装饰,即没有衬底的地纹,除突出的眼球之外,其余花纹均为单层并平面展开(图2-1),进而进展到商晚期开始流行的“三层花”,即除凸起的主纹和细密的地纹之外,还在较粗的主纹上再勾划细纹(图3、图3-1)。

这里的“单层花”“三层花”全是先在模上雕塑纹饰(模纹)在范上刻纹(范纹)后铸造而成的铸纹。

2、焚失法附饰

器物附件或附饰的模型用绳索形成,其外包覆整体范料,烘焙陶范时绳索焚失而得无分范面的整体陶范,铸铜后即获得无范线的绳索状附件或附饰。

这项技术最早应用于商代早期青铜提梁壶的绳索状提梁上(图4),延续至东周时期仍然应用(图5、图5-1),直至失蜡铸造出现而逐渐消失。

3. 失蜡铸造附饰

中国早期失蜡铸件出现于春秋中晚期,早期大多用于铸造运用分块陶范铸造法无法成形的器物的三维透空附饰。著名的诸如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禁上的透空附饰(图6、图6-1)和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尊盘的透空附饰(图7、图7-1)。

4. 刻纹

自从出现铁制工具,春秋晚期,铜器上出现刻纹在器壁上刻出楔形点组成图案,后发展为分段线条组成图案。图8为东周的水陆征战纹壶,刻纹线条纤细流畅,构图生动活泼(图8-1)。

5. 镶嵌宝石

早在二里头时期(相当于夏王朝中晚期),即出现青铜镶嵌宝石饰件(图9),构成绚丽的兽面纹图案,装饰性极强。自此以后,镶嵌各类宝石的装饰不断出现(图10)。

6. 鎏金

已知最早鎏金青铜器在春秋战国之交,西汉时臻于鼎盛,沿用至今。图11为汉代竹节鎏金铜薰炉。

7. 错金银

已知最早错金器见于殷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的车軎上的错金龙纹。错金银东周时开始盛行,沿用至今。图12为西汉时期的错金银鸟篆纹壶,线条流畅精致(图12-1)。

8. 镶红铜

镶红铜工艺除将红铜压入纹槽工艺之外,尚有铸镶工艺。镶红铜技术在商晚期已出现,春秋时期开始流行。图13为西汉时期的铸镶红铜鸟兽纹壶。

9. 表面膏剂富锡

中国古代铜器表面富锡技术至少有三种:表面膏剂富锡、表面擦渗富锡、表面液态富锡。铜器表面经富锡处理之后均呈白亮状态,不仅使器表呈富丽的黄白相间效果,而且还可保护器表,防止锈蚀。

表面膏剂富锡是将锡铜合金粉末加天然粘结剂配成膏剂,涂于铜器表面,加热后锡扩散渗入器表,使表面生成锡含量约40%的富锡层,厚度可达1毫米,并与铜器生成合金,器表因而形成黄白相间的富丽图案,且耐腐蚀。这种工艺已被破解

著名的吴王夫差矛(图14)和越王勾践剑表面的菱形纹饰即由此工艺形成。

图15中的青铜戈表面也是表面膏剂富锡形成的效果。

10. 表面擦渗富锡

锡汞合金制成粉末状(即磨镜药,又名玄锡),置于抛光的铜镜镜面上,藉羊毛毡使磨镜药与镜面摩擦,不需加热,即可使锡渗入镜面,与镜面合金化,镜面形成锡含量高达60%以上极薄(纳米级)的富锡层,白亮可鉴。富锡层表面又氧化生成二氧化锡薄膜,延缓镜面锈蚀,镜面若不磨损,可保持千年不锈。收藏界和古董界称之为“水银沁”。

古代铜镜表面白亮可鉴,皆由古时磨镜工持磨镜药走街串巷,使镜面保持白亮可鉴。

图16的西汉铜镜中未锈蚀部位即因富锡层未受损而保持白亮。

11. 表面液态富锡

这种表面富锡技术出现年代晚于前两种。似由毛笔沾取液态富锡涂料在铜器表面书写绘画后,再经某种处理而在器表形成富锡的白亮文字与图案。

图17为明代铜镜镜背的液态富锡工艺形成的文字“五子登科”与图案(图17-1)。

这项工艺尚未破解。文物界和收藏界常将这种工艺误定为错银工艺。

12. 嵌螺钿

用贝壳内壁制成平面图形后粘贴于铜镜背面上,研磨后再雕花,形成光彩莹润、华丽秀美的艺术效果。流行于唐玄宗(685-762年)时期,在当时即属奢侈品。

图18为唐代嵌螺钿宝石铜镜,豪华艳丽。

13. 金银平脱镜

著名奢侈品。用金银薄片裁成纹样,粘贴于镜背漆面上,经研磨抛光后再錾花,形成富丽堂皇、精致雅丽的艺术效果。史载唐玄宗常以此赏赐宠臣和外国使节。

图19为唐代金银平脱花鸟葵花镜,精致雅丽。

14. 包金银

金银锤压成薄片后,包覆在铜器的浅浮雕表面,常藉粘结剂和机械的勾连与铜器连接以防脱落。包覆成形后,再在金银片上錾花。商代包金技术已相当娴熟。

图20为唐代银背鎏金鸟兽菱花镜。

15. 贴金

最早金箔出自商代中期墓葬,殷墟(商晚期)墓葬所出金箔厚仅0.01毫米。

图21为商晚期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贴金金面罩头像。

16. 彩绘

在铜器表面彩绘所用颜料和粘结剂,不少历经一、二千年不变色不脱落,然而迄今尚未详加研究。

图22为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图23为东汉描金四灵博局纹镜。

17. 糙面天然花纹(虎皮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