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玉材料制造成各种器物或装饰品,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绕工艺,从考古学资料看,我国玉文化大约有一万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历朝历代持续不断的发展,造就了精美绝伦、独树一帜的艺术王国。随着玉器运用于生产、装饰,到登上祭坛沟通神灵、标榜尊贵而渗透到氏族群体原始集团的社会生活之后,其神秘而崇高的内涵逐渐完善,并渐趋形成广泛、系绕的独立规范与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纽带。
红山文化 玉兽形玦
中国玉文化由北向南出现的第一个繁荣局面,这就是红山文化(距今约5900年)——良诸文化(距今5300—4200年)相互辉映的两大玉文化,以牛河粱积石冢和反山、瑶山祭坛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此后,龙山文化(今山东、山西境内)、齐家文化由东向西又掀起一次小高潮。
中国玉是先民从多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美石”,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可以说贯穿了石器时代的始终。如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在花岗岩山坡上找到水晶以及打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西南及台湾等地的原始部落曾使用玛瑙、玉石、水晶和透闪石的旧石器;最终形成了东北的珣玗琪、东南的瑶琨以及西北的球琳等玉料的三大板块,各自独守发展成体系完备相互影响的原始玉文化。即使进入文明时代,这个筛选过程仍未完结。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被筛选的玉料大致不下一百多种,据《山海经》记载,有玉的产地及玉山共155处。在筛选过程中,绝大部分已被淘汰,留到今天的已经很少,只有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翡翠玉等几种玉材。
中国古代玉文化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一旦其具备完善的形式,反过来对政治统治和经济基础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玉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我们应从社会文化传统的角度去观察和探索玉器所含盖的文化内涵、形式演变以及它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中国历代的各种玉器琳琅满目,它萌生之后便为有权势的集团所控制并加以广泛利用,如视为神物用于符瑞,用于祭祀,用于佩带等等。总之,社会生活的重大活动都离不开玉,有权势的人病死后还要以玉器殓葬,有些部落以玉打制工具或装点头耳。古代社会原始先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则富,还建立了活跃而有序的文化构架,玉器的重要地位已在其中得到树立。今天我们通过新石器时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可以确认,早期的玉文化为华夏古文明大厦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玉文化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持续发展,不断更新,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在夏、商、周、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宋元明清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兼并更迭,最终走向集权统一。这一时期的玉文化与这种客观背景相连,既有其连贯性和统一性又有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呈现无比丰富、异彩纷呈的特征。宋元明清玉文化是中华玉文化的宝珠,闪耀着灿烂的光彩,照亮了下世纪的玉坛。
本文以明清时期的玉文化为主要探索对象,依据实物与文献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演变发展的特点。
玉器与祭祀
用玉祭神由来已久。《周礼》记:“以玉作六器,文玩,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玉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种礼制历代帝王郡得遵循。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重视礼制,“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研究”,古礼:“玉帛,玉三等上帝、苍璧;皇地祗;黄琮;……,洪武元年(1368年)追尊田庙谥号,册耆用玉”。明代玉器与祭祀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清朝,顺治人关后,凡是大的祭祀、朝会天子都以玉祭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遇到天旱求雨,谕曰:“玉以芘荫嘉谷,俾免水旱偏灾,持敕以司用玉将事。自此为恒式。顺治元年(1644年)进太祖、考慈后、太宗玉册、玉室、奉安太庙。册长八寸八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册数十,底面二页镌升降龙。……凡太庙册、宝皆用玉,色青白,册文用骊体,宝文加谥号。”
祭祀用玉器是历代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朝廷用玉的一部分,是由“古六器”发展演变而成。
玉器与殉葬
殓葬殉玉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周代已出现了专为殓尸用的玉器——“暝目”,俗称“玉覆面”或“玉面罩”。至西汉殓尸玉已发展到高峰。宋朝以后的900余年帝制时代,帝王及富贵人家均用生前用过的心爱之玉殉于棺内,以示不忘“事死如事生”的儒家孝道。近几十年也发现了不少殉有玉器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帝王后妃的冠冕、玺册、典章、文层、陈设等玉器,也出土了不少士庶文人、商人生前所用巾帽、佩饰,以及茶具、酒具等玉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葬俗与前世不同,贵州文玩,不再专门碾制殓尸用玉,用于殓尸的玉器都是生前使用过的玉器。玉器的等次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及经济状况。帝王所殁玉器玉材优良、工艺精湛、器种丰富,而市庶所殉玉器品种数量都较少,工艺不精、玉质不佳。
明代帝王殉葬玉器从江西帝王墓所出土的玉器可知一斑。如江西南城益端王朱祜槟(1479年—1539年)殉玉有羊脂白玉带,其妃彭氏殉玉有谷纹青玉圭、玉佩。
明定陵出土玉器众多,有金托玉爵、金托玉执壶、盆、碗、双耳玉杯、玉坠、玉料等,还有属于冠服的玉革带、玉带钩、玉佩、玉圭等玉器,玉料上乘、工艺精良、种类繁多,堪称明代玉器的代表。
清代帝王陵,目前尚没有正式发掘,史料有乾隆帝与慈禧皇太后的殉葬清单可供参考。发掘的较高级别的墓葬有黑舍里氏墓、墓丰年仅7岁,贵州文玩,其父索额图是康熙年间的重臣,黑舍里氏死时正值索额图最得意的时候,所以其子墓室修建豪华并殉有大量玉器,有碧玉佩、碧玉瓶、白玉佩、白玉杯、玉笔、玉砚、玉古琴、青玉璧、玉筷、碧玉、墨玉印料等19件。另有芙蓉石印料、水晶印、水晶笔架等数件,足以反映满清权贵生前占有玉器数量较多的富有状况。
以上几座正式发掘出土的墓葬玉器,几乎都是生前所用的玉器或是收藏的旧玉,可以说明明清时期墓葬殉玉的特点。
玉器与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