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自商周到战国时期的一千多年始终都在不断向前发展。此阶段金属冶铸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大量的青铜器具在造型和工艺技术上都十分精湛,青铜器造型和装饰影响着当时陶器和原始瓷制作标准。原始瓷形式美感讲求青铜器的艺术效果,出现过裂口样式、印纹的器皿。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胎质细腻,外施青釉,已经接近了奖品的特点。但原始瓷发展到战国后期,主产地越国一带由于楚灭越的兼并战争曾被迫停产,突然消失,有一段短暂的中断期。
原始瓷器的成型工艺,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原始瓷的器表也拍印纹饰,有些纹饰与同时期的 印纹硬陶器相同。因为经过拍打,器物的内壁上也留下“抵手”抵住内壁形成的凹窝,原始瓷器有的外壁和内壁都涂釉,有的则是外壁和内壁上部涂釉,内壁下部没 有涂釉,釉的厚薄也不均匀,并有流釉现象。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更加进步和广泛,胎泥处理更精细,火候更高,釉色更稳定,成型更先进:由前一时期的泥条的盘筑改进为多轮制成型。这时的原始瓷胎细,致密坚硬,多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等。釉厚薄较均匀,多里外满釉,贵州文玩,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黄,不太容易剥落。纹饰很少,主要有S形纹、栉齿纹,碗盘内底往往有一细密的由里到外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纹。主要器形有饮食器碗、盘、钵、孟、盅、碟、鼎、等,及仿铜礼器、鼎、钟、于等。
战国原始瓷的烧成窑炉有馒头窑和龙窑,但都不太大,而且往往仍同印纹硬陶同窑烧造,并且除少数扁圆垫珠外,没见使用其他窑具,所以烧成的质量不一,成品率不高。战国原始瓷在当时还是一种较高档的用器。
我国原始瓷的发展到战国晚期受到一次严重挫折。由于那时各国战争频繁,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原始瓷产地(主要还是江、浙带)的生产设施、技术力量被严惩摧残。从考古资料看出,战国晚期原始瓷产量大减少,窑址发现极少,甚至有些地区一度中断生产。这使我国原始瓷未能顺利发展成熟瓷器,而在秦汉之际有一个恢复、再创原始瓷生产的过程。
原始青瓷是中国陶瓷历史发展进程中由陶向瓷过渡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向前迈进的一种象征。原始青瓷的胎质通常都是由瓷土做成,瓷釉也只是简单的铅釉,由于原始青瓷的装烧多采用明火烧造,且温度把控失度,文玩,故而其成品率较低,贵州文玩,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也受到不小的影响,所以从各地出土的资料看,原始青瓷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
原始瓷在整个陶瓷史上仅停留了短暂的时间,但它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发明与创作为瓷器的诞生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欣赏它时,那股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始终感染着每一位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