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另一种审美角度来看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西夏人主要以党项族为主体。因为在甘肃这一片,靠西边,所以叫西夏,它自己称大夏王国。西夏很有意思,它先后和辽、金对峙,后来被元朝所灭。西夏的政策也很有意思,不强烈,不攻也不守,就把着自己这块地。它享国时间也还算长,189年。一个朝代能扛住189年,也算不容易

西夏没有修史,几近湮灭,很多中国人过去也不知道,甚至很多字典后面排的历史年表里都不排西夏。西夏有自己的文字,据说全国能认识西夏文字的不超过十个人。西夏文被称为绝学。

西夏和其他政权冲突不激烈,西夏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且这个生存的时间并不短。

西夏尊重汉文化,追求汉文化。体现在瓷器上,即它的瓷器跟磁州窑非常接近,只是显得粗糙一些。西夏中国瓷器的主要特征就是粗枝大叶。今天从另一种审美角度来看,这种粗枝大叶的感觉可能是另一种味道。过去看多了磁州窑的很细致的优良品种,这个稍微有点粗糙的反而更有一种韵味。

历史上记载西夏烧过陶瓷制的瓷帐钩,但没有看到过实物。西夏总体上没什么太新鲜的中国瓷器出现,文玩,据说它跟汉族文化回避了强烈的冲突。

西夏瓷器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文玩,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至纯天珠,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