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百科

铜手炉的鉴定方法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11 09:34 我要评论( )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随着时代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考证,手炉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铜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我们从存世的实物史料及文字、书画作品中,不时可以寻觅到佐证,从而对中国手工业日用小五金的发展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铜手炉

《辞海》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铜手炉开始在书刊杂志和拍卖场上频频亮相,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

鉴定铜手炉,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

1看铜手炉名款

明清时期铜手炉的名款,主要是这几个名匠:“张鸣岐制”“潘凤祥制”“胡文明造”。字款大多在炉底正中处,錾刻而成。字体是阴刻小篆体,至纯天珠,真品字体,遒劲自然,圆滑洒脱,刻工显得游刃有余。仿品字体刻板,粗糙,僵呆,浅浮,疲软。

在上面几种名款中,“张鸣岐制”字款的铜手炉较常见,可见张鸣岐的名头,比其他人的名头响亮。

张鸣岐是明代晚期浙江嘉兴人。他制作铜炉可与当时时大彬的紫砂媲美,当时就有“大彬壶,鸣岐炉”的美誉。张鸣岐制作铜手炉,文玩,材质用的是水磨红铜,铜质纯净,塑性好。张鸣岐制做铜手炉,用锤打工艺,捶打而成,手工打磨的不亚于机械抛光,用手摸之,使人感到细腻,滋润有质感。他制作的铜炉,胎体厚重,上手有明显的压手感,可炉盖又特别的薄,文玩,炉盖和炉身严丝合缝,天然自成。炉盖上的錾刻工艺,非常精致,錾刻的纹饰精美细腻,美仑美奂,是难得一求的稀世珍品

2看铜手炉材质

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铜手炉,大多用的是材质纯净的水红铜和紫红铜。好的铜手炉,一定是好工制作,其纹饰工艺普通的铜材无法做成,只有好的材质,塑性才好。清代中晚期以后,许多铜炉都是仿造明代名炉,由于材质的限制,用的大多是黄铜和白铜,加上匠人的工艺水平低,所以清代中晚期以后仿造的铜炉,工艺粗糙,器形不规整。炉盖和炉身,结合不紧凑,间隙大。

3看铜手炉工艺

铜手炉制造工艺,集其它艺术工艺于一身。有鎏金,镀银,镶嵌雕刻,錾刻,错金错银,敲打,磨制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没有多年的制作经验和纯熟技巧,是无法做好。

4看铜手炉纹饰

珍稀难得的铜手炉,其纹饰也非常稀少。明代铜手炉的纹饰,主要体现在炉盖上,有花卉植物,也有几何图案,还有文字,纹饰精细,疏朗。明代铜手炉的纹饰,除了炉盖上流行,炉身上纹饰较少,人物山水和动物的纹饰也比清代少。清代铜手炉较流行满器纹饰,纹饰显得繁缛细密,除了流行花卉植物,几何图案,文字纹饰外,还较流行山水人物,瑞兽纹饰。

5看铜手炉包浆

明代铜手炉,由于材质是红铜和紫铜,所以几百年的使用后,其包浆颜色铮亮油光,泛紫红和红黄,漆黑色;清代铜手炉,材质用的是黄铜和白铜,其包浆显得干涩,没有油亮感。清代铜手炉包浆颜色,明显不是明代铜手炉材质的包浆。

明代名家制作的工艺好的铜手炉,有的价格已经上百万了,那是凝聚古代工艺大师一身心血的精品,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需要收藏的人,去认识它,了解它,珍惜它。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绿松石优化处理方法

    绿松石优化处理方法

    2019-01-11 09:30

  • 古陶瓷鉴定

    古陶瓷鉴定

    2019-01-11 09:29

  • 如何鉴定粉彩瓷

    如何鉴定粉彩瓷

    2019-01-11 09:22

  • 制作铜镜一般是以铜、锡、铅合金为原料

    制作铜镜一般是以铜、锡、铅合金为原料

    2019-01-11 09:21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