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弘治帝(1488——1505)称得上是勤政恭俭的皇帝,他奉行保泰持盈的国策,瓷器烧造也在减禁之列。据史书记载,在弘治三年(1490)、十五年(1502)和十六年(1503)三次明文禁停烧制瓷器,这就使弘治官窑器远少于成化。因此,署“大明弘冶年制”款的官窑传世品比较少见,青花瓷尤其少。在工艺上,弘治官窑青花器继承了成化的特点,风貌与成化时的大体相同。
◆胎质
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釉面肥腴滋润,贵州文玩,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釉质肥厚滋润,釉色青亮中略带灰色调或泛白。
◆纹饰
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的方法,至纯天珠,填色时一笔涂抹。线条更纤细柔和,画面布局更为疏朗,空间留出较多,主题纹饰更加突出。官窑盘、碗等陶瓷日用品均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后仿瓷多绘婴戏纹、海水龙纹、缠枝葡萄纹,在构图比例上不够均衡,线条生硬呆板。
◆釉色
瓷器的底釉色泛青,和器身稍有差异。弘治青花瓷器的器型更加规整、柔美。有的盘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盘类有塌底现象。与成化时期一样,弘治青花瓷的瓷胎细腻洁白,修胎规整,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仿品的胎足比真品的足径或宽大,或窄小,底多平整光亮,器身比例不协调。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款识
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至纯天珠,笔画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疏写款。
明弘治· 青花高土游春图三足炉
鉴赏:直壁微微外撇,外壁凸起弦纹一道,炉下承以三只马蹄形小足,是明中期炉的标准器型。外壁绘高土游春图,青花晕散,人物写意,具有水墨山水画的韵味。一足小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