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百科

清早期鎏金银弥勒佛像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10 14:46 我要评论( )

此尊佛像高约49厘米,重约2000克,乃是用垂斩工艺全手工打制而成,即先用银板打制出佛像身体的五大部分,再用勾状螺丝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 清早期鎏金银弥勒佛像 纵观佛像,菩萨面相端庄,神态自若。直鼻,细眉,双目微睁,两颊丰润。头戴莲花冠,冠顶置

此尊佛像高约49厘米,重约2000克,乃是用垂斩工艺全手工打制而成,即先用银板打制出佛像身体的五大部分文玩,再用勾状螺丝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

早期金银弥勒佛像

纵观佛像,菩萨面相端庄,神态自若。直鼻,细眉,双目微睁,两颊丰润。头戴莲花冠,冠顶置一方塔。上身袒裸,腰肢纤细,下蔽长裙,赤足,立于莲瓣纹的底座上。头部饰有缨络,缨络长垂及腹,其上镶嵌珍珠。肩披一条长带,两端自然垂至足下,犹如细纱,线条流畅。右臂抬至胸前,手心向外,拇指捏于食指之端,作说法印。左臂肘部略向外弓,手背朝天,垂于胯下。双臂饰珍珠手镯和臂钏,足上佩戴脚镯。佛像两侧各立一株菩提树枝,枝壮叶厚,缠绕而上,直至顶端。顶端有花枝内倾,各盛开一朵莲花,其中左侧花蕊中生出一金刚法轮,右侧花蕊中则生出一奔巴瓶(净水瓶)。佛像全身镶嵌东珠,宛若透空的背光,使其显得分外精美华丽。

从整尊佛像的造型设计艺术风格,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藏传佛教艺术的氛围。比如金刚轮、奔巴瓶皆是藏传佛教常见的法器,而整尊造像的不对称工艺在内地佛教造像中亦不常见

用珠光宝器装饰佛像菩萨,是清朝宫廷中藏传佛教艺术的风尚。佛像全身缀满东珠,佛像底座内部有“大清雍正年静造”的题款,此尊佛像很有可能是当时清廷的内宫用物。

又想起这尊佛像乃是15年前一位朋友要移民前转让给我的,他也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而来。当年他父亲做药材生意,一次去青海进药材时机缘巧合请回了这尊佛像。综合推测,该尊佛像很有可能在当年因为皇帝的赏赐来到了青海地区,后来历经世事变迁最终辗转被我所收藏。而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另一尊佛像似乎又丰富了我的推测。

根据书中记载,那是一件故宫旧藏,乃是用纯金打造的东珠弥勒佛像。从书中附载的图片显然可见,至纯天珠,该佛像无论是工艺造型还是艺术风格,都与我收藏的这尊弥勒佛像如出一辙;唯一不同只是我这尊佛像虽然表面鎏了金,但毕竟内里是银制的,比起故宫所藏的这尊纯金佛像来,还是稍显黯淡了些,没有它那么富丽华美。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尊佛像的相关情况,我还特地去了一趟故宫,希望可以亲眼看一看故宫所藏的那尊金佛。可惜天不如人愿,文玩,我去的那次,故宫并没有展出那尊金佛,终究缘悭一面,始终没能见到它的真颜,只能靠着唯一的那张书里提供的图片细细揣摩。据书中所述,该尊金佛乃造于乾隆年间,不知当年清廷是否先于雍正年间打制了一尊纯银鎏金的弥勒佛像,制成后感觉颇为满意,后来又在其基础之上精益求精,又用纯金打制了一尊同型佛像以供内廷供奉,并将先前的银鎏金佛作为贵重的礼物赐给了青海地区的某座寺庙?大概是因为这尊故宫旧藏弥勒金佛的确造型精美,气质华贵,加之以其内廷用物的身份及凝结于其中的历史氛围,不少佛像收藏爱好者都关注到了它的存在。前年,有人用收来的青铜老料,按照故宫金佛的造型打制了一尊一模一样的铜佛。可惜古老的手工艺也早已在历史中渐渐失传,纵然他费了很多心思,终究不能重现佛像的内蕴光华,单从外表上看,那颇为粗糙的制作工艺已然清晰地显现了它的仿制身份。相形之下,虽然比不上金佛好,但我能收藏一尊“原装”的银佛,也是幸事一件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明万历 青花麒麟人物图盘 尺寸:直径21.6cm 明代麒麟纹图案构图由繁密走向疏朗

    明万历 青花麒麟人物图盘 尺寸:直径21.6cm 明代麒麟纹图案构图由繁

    2019-01-10 14:38

  • 发行量一下子扩大到22万枚

    发行量一下子扩大到22万枚

    2019-01-10 12:44

  • 随着后续金银纪念币新品种的不断发行

    随着后续金银纪念币新品种的不断发行

    2019-01-10 12:35

  • 金银币市场冷热不均

    金银币市场冷热不均

    2019-01-10 12:22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