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香袅袅,既馨且逸,香的馥郁芬芳来自感官体验升腾而起的精神愉悦,发现并利用香料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成为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用好香,势必需要完备的器具。数千年来,中国古人对于香料除了直接以嗅觉品赏外,文玩,还致力于香器具的发明和制作。中国沉香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一路伴随着香具的发展和完善。日前笔者特地请来了广东省沉香协会的专家,请专家为读者讲解中国各种香具的独特魅力。
1香炉之制始于汉太子宫
说到香具,香炉自然是大众接触最多、也最想了解的一类。
据专家介绍,中国香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一书中写道:“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也就是说,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大约是在汉代宫廷才出现的。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木、陶、瓷、紫砂以及玉等。
专家表示,不同材质的香炉,特点各异。其中铜制炉适宜燃立香,做铜熏香炉古人讲究用木做盖,避免香失真味。锡制炉质软易变形,但制作工艺简便,不增杂气。铁制香炉用时有腥气,久不能散,易生锈、无雅气。木质香炉若灰放置不当或不均,则易裂易坏、易损、污垢不易清理。陶制香炉拙而实用,但无贵气,须懂之者方能喜爱,但不可做大器。瓷炉有玉韵、实用时使香不失真味增雅趣,历来为用香者喜爱。
宋明之后,紫砂材质的香炉开始出现,它集陶土的透气蕴香,瓷的光鲜雅趣和玉的温润内敛,为后来识香之士所喜爱,紫砂有良好的透气性,外表有玉的特质。把玩过后,精光内敛透着黯然之光,品香之后留香持久,久用后无香、自古成为品香用器中的精品。
玉炉虽然华贵、典雅、但不适合用来染香,因此常做摆设观赏用。
据专家介绍,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博山炉、唐宋介休窑的瓷香炉、明代漆器大香炉、明万历青花乳足炉,都是中国古代香炉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与陀螺仪原理相似的熏香球
除了香炉之外,香斗、香筒、香球、香盒等也是常见的香道具。专家对这些香具也一一作了介绍。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其实是一种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唐代即已流行。香斗的柄头常常雕饰莲花或者瑞兽,常用来熏烧香粉或者香丸。
香筒是中国传统用于净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品,也是常见的祭祀工具之一。造型与古时汉族民间使用的筷笼相似,是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使用时将沉香等特制香料或是香花放入筒内,使香气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香筒的做工装饰均有讲究,并以各种吉祥图案装饰,以表对于神明祖先的虔诚敬意。材料多样,其中又以黄杨木最为常见。亦或用紫檀、竹子等做成,材质十分讲究,工艺一般都非常精美,切雕工多为镂空,较为经典的图案有商山四皓、惠山五老、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等。
香球又称“香熏球”、“卧褥香炉”、“被中香炉”,是古代用来熏香衣被的奇巧器具。香球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笋连接,内套数层小球,均以轴承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无论香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其设计精巧,即使把香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其结构之科学,与近代飞机上用以保持仪表平衡的陀螺仪原理相似。在唐代贵族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地使用银香球。
香插是用来插放线香(或者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各有不同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盒和香囊都是放置香品的工具。香盒又称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者方形,多以木、铜、铝等制成,大小不等。香盒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饰物。香囊则主要用来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但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
此外,在焚香、品香过程中经常用到的香道具还有夹取香品的香夹、如同筷子的香箸、处置香灰的香铲、盛取粉末状或者丸状香品的香匙等。
3中国古代香具精品层出不穷
焚香、烹茗、挂画、插花,在中国古代被文人们视为“生活四艺”,文玩,进而演变为古人的生活美学。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里,品香焚香,已非生活的附属品,而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审美、修身、养性的活动,如同书画、音乐一样,是一种心灵的高级活动,是艺术的至美境界。香味比声音和影像更能拨动人的心弦。香的语言通过嗅觉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直觉式的思维方式,是属于艺术的。品香者从自身的意趣和情感出发,对香具进行选择,而从香具中也可以看出其主人的品味。
正因如此,自汉以来,中国的香具精品就层出不穷,推动中国香文化流传不绝。
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是博山炉,至纯天珠,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沉香等香料传入中土,贵族家庭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唐代流行有提链的金属香球、香熏。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熏十分独特,也有附提链者。带长柄的手炉常见于佛画的引路菩萨图及罗汉画中。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用金器、银器、玉器做的香具,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此时熏球、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