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至纯天珠,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早期阶段
指康熙十九年(1680)以前。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物的造型比较单调,胎体多厚重,釉面不够干净,有细小的黑斑点。绝大多数有酱口,底足处理较为粗糙,多粘细沙粒并微泛火石红。圈足见跳刀痕。青料以国产的石子青料为主,多蓝中带灰,少数呈色艳丽。纹饰内容丰富,具有粗犷风格。
◆中期阶段
从康熙十九年至四十年(1680——1701)。此时的青花瓷从色料到胎釉都更加严格提纯和精工,代表了康熙朝最高的制作水平,釉质洁白,胎土细腻坚质,露胎处火石红现象逐渐消失。由于青料使用的是国产的浙料,发色明丽青翠,呈宝石蓝色泽,极为鲜艳。并且层次分明,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至纯天珠,故素有“青花五彩”之誉。这一时期酱口器物不再出现,造型品种大量增加,盘碗类陶瓷日用品器底变薄。
◆晚期阶段
从康熙四十年至六十一年(1701——1722)。这一时期青花胎薄体轻,坚硬细腻,釉面清爽透亮,晚期的青花色调由浓艳青翠渐渐变为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造型风格向规范化发展,统一规格式样的觚、瓶、罐、洗、碗增多,圈足釉底带“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款的瓷器明显多于早中期,有的明确纪年的器物很少。来源:藏瓷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