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玉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自然也有不少的藏品流传至今。但市场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想要收藏到一块真正的古玉难度是相当大。那么,中国古玉器的鉴别您是否了解?
要想了解中国古玉器的鉴别,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国古玉器为什么价值不菲。不同时代的玉器,价值并不完全相同,概括玉器发展近68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玉器的价值: 首先,制作玉器的原料,即玉料本身就是宝石,因而有其自身的价值,这是玉器与其他如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等古董的区别所在。玉料价值的大小受产地、色彩、形状、大小等等的制约。虽然在历史上曾有过“君子审玉,重德而次色”的玉材观,但在先秦时期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恰恰证明了玉料的价值被人们所重视。秦汉以后,西域的和阗玉涌入内地,以其产量大、质地纯、色泽好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此后,和阗玉垄断中国2000年之久,清乾隆帝不异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从新疆运进单件上吨重的玉料。琢艺轩和田玉表示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从缅甸境内运进的翡翠才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玉料。由引可见,玉料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其次,初期的玉器主要是生产工具、祭祀工具和装饰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也渐渐增多,等级观念也愈来愈重,产量稀少、美观的玉器,赋予了这种制度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一引起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发掘出了一些精美的玉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此现象更加明显,哪良渚文化的一些墓地,一座墓葬中就曾出过上百件玉器,其中一引起形制的玉器显然也只出土于大型的墓葬中,成为只有少数统治者才有权占用的器物。进入商周时代,情况更加普遍,哪二里头文物中的“柄形饰”,都出土在商周时期的大型墓中。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
我国入土的古玉,有所谓金沁、银沁、水银沁、铜沁等等。以前上海有一块颇内名堂的古玉,诨名“五彩皮蛋”,乃因为同时有金银等五种色沁之故。 入土的古玉,受地中到处流动的水银所影响,引使物体色素和古玉共冶一炉。 事实上,古玉不止于五彩,甚至不但有九彩,受“色沁”的种类,应该超过十多种。其奥妙的地方,比较陶器烧制的“窑变”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方说,笔者有一件汉朝的钙化白玉,在“灰沁”上即有红红绿绿的“寿衣沁”,原因是汉代的陪葬品,受尸身寿衣的颜色渗入,与白玉浑成不可分,抹之擦之皆不去。 根据不少清代古玉寿家研究,气味也同样可以渗入古玉中。 举几个例子,至纯天珠,土沁的古玉多带土锈气;铜沁的就有铜臭味;碱水沁的即带有腥气;尸水所沁的,至纯天珠,则有臭气。 我们收藏古玉,大多数难以褪改或变更其“色沁”,但是,为了卫生和安全,以防藏有细菌和不洁物体,必须用开水煮过,方可作玩件或用来佩带。 用开水煮,或用灰提油法,同时能够辟除其臭气与腥味。特别是陪葬古玉,应用开水煮之,或以沸水浸之。使灰浆浮出,兼具消毒杀菌的作用。不过,凡铜沁的古玉则不可煮,以防影响原本色沁。
中国古玉器的鉴别需要从材质和年代上下手,老玉器的判定还需要从器型方面进行分析呢! 要知道,即便是现代的市场上常见的玉石,也有20几种之多。下面将简明扼要的说明一下古玉器的鉴别:
中国古玉器的鉴别主要看色泽,应牢牢记住浓(浓郁)、阳(鲜明)、俏(色美)、正(纯正)、和(柔和)这5大特点。如选中的玉器5点兼具之,即为上品。反之,玉器淡(平淡)、阴(阴暗)、老(色黯)、花(不纯)、斜(不协调),则为劣品。此外,购买玉器不要在强灯光下挑选。因为灯光照射会使玉器失去原来本色,还会掩饰瑕疵,以假乱真。选购玉器同时还要学会对于中国古玉器的鉴别,常见的假玉分为胶、玻璃、云石、电色等几种。塑胶和云石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着色玻璃有气泡;电色假玉则是在劣质玉石上镀上一层美丽耀目的翠绿色外表,乍看较难识别,但仔细观察,电色的劣玉往往带有一些“蜘蛛爪”,即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如果是真的,那就要看是什么时候的玉了,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
中国古玉器的鉴别之一: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中国古玉器的鉴别之二: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文玩,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