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装饰自己,文玩,以达到护身、审美、辟邪或其他目的。装饰的形式也五花八门,如绘身、文身、人体变形,佩戴耳环、项圈、戒指、手镯等,以上都是比较常见的人体装饰艺术。但是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装饰品,如鼻环就是其中之一。
穿鼻环风俗一直保留下来,不妨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西藏的珞巴族,如该族阿帕塔尼部落的妇女,皆在鼻翼上穿一孔,插以木、藤或金属制的环或塞。
该族的班尼部落男女到13 岁成年时,必举行成年仪式,在鼻两翼各钻一孔,然后套上铜环或铁环。另一个例子是江苏海州汉族过去给孩子办满月时,先祭天地,拜祖先,接着由产妇抱着婴儿,举行上锁、戴项圈、佩耳坠仪式,其间也要“上鼻枸”。所谓“鼻枸”,也就是鼻环,类似牛鼻环。上鼻枸时,先在男孩鼻隔梁上穿一孔,再把金、银制的小环套上去。该环是由亲友凑钱打制的,认为求百家得来的鼻环吉利。戴上之后,一直悬挂不动,直到新婚之夜,由新娘亲手摘下来,用红布包好,放在枕头下压三天,最后放在衣箱内久存,或者埋在灶前的香炉灰中。
以上是民俗中保存的穿鼻环资料,如果查阅文献,穿鼻环者还不少呢!
主要有两个地区:
一是西南地区。《后汉书 西南夷列传》:“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一是东北地区。《宁古塔纪略》:“黑斤人留发梳髻,耳垂下环四五对,鼻穿小银环。”又说:“非牙哈亦留发,男妇不著裤,耳垂大环,鼻穿小环。”
从以上鼻环分布看出,区域是较大的,从西南到东北,以及华东地区,都有一定分布。至于佩戴鼻环的动机,可能是很复杂的,最初可能是出于某种信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后来又有审美、辟邪功能,至于表明财富、地位观念则是晚起的。其中海州的上鼻枸,显然是模仿牛穿鼻子,认为小孩穿了鼻枸就像牛穿鼻子一样,可以牢牢拴住,小孩好养活。很明显这是一种模拟巫术。当然佩戴期间,鼻枸也具有辟邪的作用。
鼻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一件人头塑像,戴帽,鼻梁有二孔,当是佩鼻环用的。该文化距今有6500年之久。
在山东尹家城岳石文化遗址曾出土过小铜环,有些专家认为它是鼻环。岳石文化为东夷遗迹,与夏代相近。
1976 年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在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发掘一批墓葬,相当于夏商时期,专家认为是古羌人留下的遗迹。墓内出土有金环、银环、铜环,呈齐头合缝式,位于死者面部下部,与鼻子相吻合。据专家复原,上述环饰为鼻饰,并绘制了图像。
从考古资料看,远在6000年前,在我国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佩鼻环的风俗。学术界公认仰韶文化为华夏文化的源头,鼻环当在中原产生,后来传入西北羌人地区,玉门火烧沟出土的鼻环就是物证。那么,古羌人与西南和东北民族是否有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他们都流行鼻环饰物就是一证。羌人世代与西北、西南、北方各族为邻,历来有较密切的文化联系,形成一条西南―西北―北方环形文化带。联系这条文化带的正是当地游牧民族的游动性,从而有许多文化共性,因此在这一文化带流行鼻环也是不足为怪的。
陪嫁画 秘戏年画外包以油纸放在粪桶内叫卖
台湾电视剧《京城四少》对旧北平民俗作了许多绘声绘色的描写。有一次,货郎担到百花楼出售衣料、化妆品,他从袖筒内取出一个爆竹大小的纸卷,围观的妓女看了惊叫不已。这个纸卷不是别的,乃是不便公开的春宫图。
上述纸卷有不同的名称:从形状上看,如同爆竹,古称爆仗画,公子王孙喜欢把它收藏在袖筒内,又称袖筒画、袖卷画;从内容上看,皆为春宫画,因此又称民间春宫画,与宫廷的春宫图相似;从功能上看,它是上层风流男子的玩物,又称秘戏年画,一般平民百姓则在嫁女儿的时候,为了性教育,把它放在陪嫁的箱子底部,待洞房之夜翻看,因此又称陪嫁画、箱底画。
秘戏年画是一种不公开的实用画,本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此类书籍,毁的毁,丢的丢,已经不容易看到了,所有年画产地也不印制了,目前能解释清楚的老人也寥寥无几了。最近有幸在旧货市场上看到一二,又在山东潍坊杨家埠拜访了年画艺人,收获不少。据说,秘戏年画,一般家庭把它藏在室内,有镇邪作用,防止火灾,因之叫避火图。年画店常常把它放在大门后边,或贴在大门后边的门楣上方,所以又称门后画。从以上种类繁多的名称上看,秘戏年画也够神秘了。事实上,秘戏年画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是露骨性。隐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不可外露,但是秘戏年画则把隐私绘于纸上,令人惊奇,又感神秘。
第二是隐晦性。尽管秘戏年画是赤裸裸的暴露,但人们在保管、收藏和使用过程中还是比较慎重的,或藏于门后,或放之箱底,或置于袖内。据说过去货郎在出售秘戏年画时,有时还外包以油纸,放在粪桶内叫卖。有些秘戏图制作时就注意伪装,如扇页秘戏图,小展为美人图、风景,大展则为秘戏图。秘戏图是专供已婚或成年人使用的,严禁少年、儿童接触,防止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它是一定年龄级的人使用的,是成年人的秘戏绘画。
杨家埠老艺人杨洛书向笔者介绍了秘戏年画的印制工艺。他家祖籍四川,明末迁到山东,世代从事年画制作。他家有一幅巨大的“老画影”,即家谱画,道光年绘制,从家谱上看已有十几代了。杨洛书说,他小时候看到过避火图,家里也印制。印制秘戏年画第一步在宣纸上用毛笔画画稿,篇幅不等,画毕配以诗文;第二步砍伐唐棣树,制成木板,长 20厘米,宽 16厘米,这种木料细腻,不变形;第三步把绘画的纸稿贴在木板上,力求平整、光滑,然后阴干;第四步沿着画稿线条进行阴刻,两侧斜雕,刻刀为钢刀;第五步是印制,先把墨和好,适当掺入些糨糊,然后用鬃刷蘸墨,先在木板上抹一遍,接着铺上宣纸,用扫帚刷一遍,把宣纸取下来,这就是单色的秘戏年画了;第六步是着色,在单色秘戏年画上,绘有彩色的衣服、肤色,绘画美观、鲜艳,就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后来改为套版印刷,就淘汰了手绘工序。
石烹法 鄂伦春族以鹿胃为锅进行煮食
人类在发明用火之前是吃生冷食物的。这是没有争议的。自从会使用火以后,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熟食方法,这一点在民俗学中保留甚多。最简单的烧烤方法是把兽肉、鱼、鸟、鼠等丢在火中烧熟,讲究一点的是把肉片串在树枝上,放在火中翻动、烧烤,这就是烤肉串了。有人说烤羊肉串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发明,我看未必。在曹魏时期的嘉峪关画像砖上已经出现不少烤羊肉串的现象,说明此种食肉法来源已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