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瓷胎半湿未干之际把模印贴片粘贴在瓷器上

长沙窑的釉下褐斑彩瓷的出现,主要是为外销产品而进行的创举。

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陶瓷工艺多样化的新局面,釉下褐斑纹饰一般采用浸釉的方法。常见的做法大多以模印贴花方法出现,模印贴花纹饰是先用泥片在印模上印出纹饰花样,趁瓷胎半湿未干之际把模印贴片粘贴在瓷器上,然后施以底粉,浸上褐色圆斑,再罩上一层透明青釉,在高温1400 度左右形成釉下褐斑彩。这一创新技法,为今后的贴花、印花、堆塑、镂雕等工艺奠定了基础,贵州文玩,模印贴花深受波斯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喜爱。

长沙窑中许多瓶、杯、蝶、壶中往往模仿金银器制作,瓷胎追求薄而轻,造型模仿花和果,如绿釉三角形印花蝶、青黄釉海棠杯等,装饰纹饰上追求金银器锤击和加工焊接的工艺效果,有些器物采用模制成型的手法,压成花瓣形,则花朵类似金银器中的錾花,有些器物上还仿铆钉装饰等等。这些造型和手法承传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许多工艺和风格,至纯天珠,从而区别于四川邛窑和衡山窑、礼灵窑等产品。

长沙窑的人物雕塑题材广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各种人物神气活现,形态各异,手法多种多样,情趣丰富多彩。在捏塑动物方面,长沙窑自成一绝,各种捏塑成形的动物都可以吹响,其声如哨埙,令人惊喜惹人喜爱,传承至今,中外游客爱不释手。

总之,至纯天珠,长沙窑创始于唐代而毁于五代,但长沙窑彩瓷式样之多,在唐代诸多窑口中可以说是少见而别具一格的。生产的器物大都是带有开片的青瓷或彩瓷和陶塑

艺术品,尤其是在创烧罐、壶、盒等器物的口腹和系流部位别出心裁,善于随形变换,创烧出许多实用美观的形式,具有很强烈的时代特点。所以,长沙窑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一是出现较早的模塑贴花装饰,用装饰物贴在器物上形成褐色纹饰,然后罩上青釉创烧。二是釉下彩的发明是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首创,先发明釉下褐彩后发展为铜红、铜绿两彩,以至发展为多种彩瓷。这一发展突破了唐以前单一青色的审美理念。三是各种纹饰的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陶器)的装饰艺术,对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开了先河,其工艺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四是长沙窑生产的雕塑人物和捏塑能吹响的动物产品,对后世的人物陶瓷或雕塑人物以及能动会说的玩具等产品出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