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赝品充斥文物市场 专家建议民间文物分级

2007年全国的艺术品拍卖行拍出的官窑瓷器高达2万件,2006年到2009年拍出的乾隆年间玉玺也多达100方。然而事实上,,从皇室外流到民间的乾隆玉玺只有3方,盗墓、走私、造假、交易混乱,是目前民间文物市场的四大问题……这是北京大学资源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彦君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而在北京,潘家园是很多刚涉足收藏领域的买家的“圣地”,但其中物品鱼龙混杂。甚至在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行规”:买到赝品不算上当,只当交学费。

面对混乱不堪的民间文物市场,近日由国家文物局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民间收藏文物定级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相关定级工作。曾经在文物保管一线工作过的李彦君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1990—2000年被盗的古墓有20万座。而像河南、河北、陕西这些文物大省,几乎到了“无墓可盗”的地步。

偷盗的文物会以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走私日趋严重。”轰动业界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作者吴树称,曾有文物贩子说过,自己在长达10年的走私中从未失手,方式大致有3种:一是自己携带,比如频繁往来于广东、香港两地,趁机与边检人员混熟,使检查沦为“走过场”;二是雇佣边境附近的“文物带工”,这些人不仅熟悉地形,而且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此外,将文物交给经常往来内地与港澳的菜农,藏在菜筐中,成功率也非常高。

“走私已经大大扰乱了市场,而‘赝品’则更加疯狂。”李彦君说,很多假文物都打着“高仿工艺品”的名号,却卖出高于工艺品很多的价格,目前虽然没有办法统计它们的数量,但相关个案早已屡见不鲜。

“确立民间文物定级机制,可以很好地规范市场并遏制相关犯罪。日本的‘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就是一个监管民间文物流通的机构专家会根据文物的年代及价值予以定级,最高等级的文物被称为国宝,转由博物馆等专业机构保管。而目前我国的民间文物定级,仅仅在政策上予以肯定,并未颁布实施细则与方案,比如如何定级?由谁来定级?”作为中国最早主张“民间定级”的专家,李彦君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国家将全部文物分为四个等级:三级以上(含三级)为国家级文物,禁止买卖、走私;四级为一般级文物,民间文物亦在此列,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才导致了上述种种问题。

“我建议可将民间文物分为十级,第十级为最低一级,按照文物的存世量、技术水平、价值尺度、保存状况等要素综合考量,逐级区分。”李彦君说,但这项工作的开展面临两个难题:其一是缺乏界定标准,其二是专家团队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