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是一个神秘的魔方,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当北京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的时候,许多早已从人们视线中消失或淡忘的人与事,突然间重新又闯进了你的眼帘,勾起你无尽的感慨和惆怅。
秋熟的苏北 任之玉
傣族姑娘 任之玉 1957
任之玉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她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艺术教授,我国著名女油画家,其洒脱的笔触,烂漫的油彩,曾经为新中国的油画事业涂抹过亮丽的风景;她为艺术而执着的追求,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个性,常使人联想起在中国油画历史上另一位传奇女油画家潘玉良。如此个性鲜明的艺术家,人到暮年仍然雄心不老去闯西方世界,却经过了20年在社会底层的苦苦挣扎,饱受车祸之苦和感情打击的任之玉先生,如今风烛残年,依旧异域飘零,独处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家养老院中……
近日,北京的一位艺术收藏家忽然拿出了上百幅任之玉先生的旧作,并且举办了“任之玉画展”,这才使许多人知道了任之玉这个名字,而更多的中青年艺术学者和专家们在感叹任之玉艺术魅力的同时,对于这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背景的女油画家情况,依旧是茫然。
一、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女人
任之玉是一位有着男人般硬朗性格的女人。她曾这样评价自己说:“我不喜欢扎在女人堆里,爱和男兵们打球、骑马、打枪,豪爽而痛快。”其实,当我们回顾任之玉的生命轨迹,她这种爽快而倔强的个性似乎是天生的。
任之玉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河北宝坻县(现属天津),祖父是清朝的拔贡,父亲任佩章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生,在北京蒙藏中学(即今民族学院附中)任教。她的姥爷是位中医,在北京前门外执业。1932她出生时,家住北京西单背阴胡同。在她13岁的时候,生母去世,之后她和继母的关系似乎并不融洽。
她之所以能够读高中、上大学,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她在一篇自述性文章《一个女画家的故事》中写道:“爸爸娶了继母。初中毕业后,父母不肯花钱供我上高中、大学了,要我工作,或去管吃、住的师范学校,我曾去天津考了两家师范学校,都被录取。后在北京又考了国立艺专美术系 (校长徐悲鸿),因为成绩好,有奖学金,每月两袋面粉,起码的生活费够了。”
我国著名油画家戴泽先生回忆说:“解放前,任女士是国立艺专学校的学生,一个身材窈窕、寡言少语的小姑娘。”然而,这个看似性格沉默的任之玉,内心永远怀着激情和探险精神。1949年,身为艺术院校的女生,任之玉出人意料地去参军当兵。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而任之玉12月初就已经抵达了重庆。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参加了解放重庆的第一梯队。当地群众看见她这样的女兵,都十分惊奇。随后,她跟随二野转战大西南。
1954年任之玉转业,就读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毕业后,执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近30年,任油画系副教授,1987年退休。
任之玉的感情生活跌宕,婚姻不幸。据我了解,她结过三次婚,又离了三次婚。
与第一任丈夫生下一个儿子后,1970年任之玉下放到河北。她说:“在舆论的压力下,1972年我去江西跟正在下放劳动中的丈夫办离婚,当时哪里都管得很严,也没有见到他本人。”(见任之玉:《四十年个人大事记》)当时,知识分子下放劳动是很普遍的情况,但是,像任之玉这样离婚的人,并不是很普遍——按照中国的传统理念,更多的夫妻选择了共同承担苦难的生活。
第二次离婚是在1985年。她回忆说“离婚这个冬天,寒流来得特别早,我住的破旧房屋难以抵挡呼啸的寒风,我病弱的身体无力安上炉子生火取暖。幸亏,作为画家的我还有些名气,朋友慕名来访,,看我如此惨境,主动帮我安上炉子才免于冻死,正是‘天不绝我也’”。(见任之玉:《四十年个人大事记》)
任之玉非常希望了解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情愫应该与她一辈子所从事的油画艺术有关。中国油画是舶来品,油画艺术的发源地以及艺术高峰均在西方,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知名的女油画家任之玉。为了能够前往西方油画圣殿朝圣,她50岁左右开始学习外语。原来想去英语国家,就自学了三年英语;1983年因为有可能去法国,又自学了三年法语。年过半百的女人,能够拥有如此顽强的学习毅力,的确是罕见的。
1987年,在新加坡文化协会的邀请下,恩师吴作人给她写了推荐信,任之玉前往新加坡成功举办个人油画展览,并开始应聘在新加坡南洋美术学校教学(1988—1989)。这所学校有50年的历史,在东南亚很有名气,开办有美术系、实用美术系等,学生共2800人。她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使她很快成为了新加坡艺术界的名人。这是晚年的任之玉最美好的回忆。
1989年她去了澳大利亚,从此,按照任之玉自己的话说“为生存,洒满胸前都是泪”的苦难生活。
无论任之玉先生自小对求学的渴望、入伍参军,进而去了西方,甚至于她每一次婚姻的重组与破裂,都能够感受到她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都是进行着一场与自己命运的抗争。而所有的这一切努力,其核心的内容无非是如何保护好自己进行艺术创作的条件(如在“文革”中)和开拓自己进行创作的环境(去国外)而已。
所以说,她是一个能够把自己生命完整地奉献给艺术的女人,看似坚定而顽强,其实很脆弱。我从她的文章和她昔日同学的话中,也感受到了她对艺术和生活的痛苦与无奈。
二、任之玉的艺术经历
研究任之玉先生的艺术,重点应该放在中央美院时期。在这里,任之玉不仅接受了中国最顶级也是最完善的现代美术教育,并且执教油画30年,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专业毕业的高才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女教授,这就是她的历史定位。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1954年她考取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个本科班。这个班级共十人,同班同学有:闻立鹏、朱乃正、妥木斯等。大一时,指导教师为李斛、戴泽;大二时指导教师为韦启美;大三时指导教师为艾中信、董希文;大四时指导教师为王式廓、吴作人;大五时专题创作指导教师为王式廓。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她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学生。这不仅因为她是人数极少的女生,也不仅因为有参军当兵的革命经历,更不在于她有高挑的身材和姣好的容貌,而在于她学习勤奋,成绩突出。她自己在回忆文章中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继续学习,先后接受了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等先生的教导,学习成绩全部优秀。”
1957年6月到8月,任之玉为毕业创作前往云南边疆地区采风,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这是我们观察作为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院高才生真实水平的难得机会。所幸,这批作品被保留了至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