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天,河南安阳的发现的曹操墓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和争论,昨天,本报记者连线全国首发这一考古新闻的《成都商报》记者牛亚皓,牛亚皓也以第一见证人的视觉谈了他的看法:这一考古发现应该是可信的。
12月27日,电视上、各大网站都播发了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的重大新闻,而早在12月10日,一直联系考古发掘的《成都商报》记者牛亚皓就发表了“确定挖出曹操墓”的新闻稿件,而为了跟踪这一重大考古新闻,牛亚皓至今仍在安阳考古现场。
因为这两天对曹操墓是否确认的争议比较大,所以记者昨天电话联系上牛亚皓时,他正在准备撰写一篇论证安阳发现曹操墓全过程的稿件。“我们第一次采写这篇稿件时,国内还没有这么强的舆论,因此也应该是比较冷静、客观的。”牛亚皓告诉记者,“从安阳考古队相关负责人接受我们采访时的态度、语气来看,都是比较坚定的认可。”牛亚皓告诉记者,从他一直跟踪考古发掘的经验看,考古部门对认证、宣布一个考古发现都会比较谨慎,特别是以国家文物局出面发布的消息,都会有比较严密的论证,不大可能人为地去炒作新闻。
“虽然网上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甚至不少反驳此前公布的六大证据的观点,乍看上去还挺有道理,但我们重新找专家反证,还是能够加以反驳的。”牛亚皓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无锡考古专家助阵曹操墓发掘
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已知晓并献计献策
昨天,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刘宝山专门向记者讲述曹操墓发掘前后的故事。
解读盗墓贼照片
早在去年上半年,安阳方面从盗墓贼手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石牌,形制与早期的墓碑形制是一样的,上面是圭形,还带着圆形穿孔,上面有一条青铜制作的锁链。石牌上的文字只有最上面的三个字清楚,即‘魏武王’,下面的几个字不清楚”。由于一时难以识别,刘宝山的大学同学、负责此次发掘曹操墓的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便连夜将图片传给远在无锡的刘宝山,请他帮忙解读。“那时,我们都意识到可能有重大发现了”。
后来,刘宝山到郑州出差,便和潘领队一起,专程请教了已经退休的河南省的文物前辈,更加坚定了信心。他们呼吁安阳县领导关注此事,随后当地便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考古发掘。
“发现这座墓非同小可,当时在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钻探资料显示,墓葬有16米深,墓道宽60米,而且主墓旁还有一条同样长,但略为狭窄的墓道,还是由夯土筑成的”。根据钻探情况,考古人员开始揭表土,一米左右,曹操时代的地层暴露出来,清晰的墓道也显现了,“相当令人振奋!为了进行多学科研究,我建议请南京大学遥感考古中心帮忙物探,后来,物探的结果与钻探的结果基本吻合,且周围还有同时代的几座大墓,我们判断那是陪葬墓”。刘宝山还参与策划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准备事宜,如寻求县政府支持,搭建大棚,,航空拍摄参与等。
画像石残块拉了12车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追缴的文物越来越多,惊喜也随之而来。刘宝山回忆,文物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刻铭石牌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字迹清楚,如“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种种文字材料与史料记载吻合,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特别是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史料明确记载,曹操有头疼的毛病,石枕应该是用来治疗其颈椎病的。曹操将他生前自用的东西随葬了”。
刘宝山印象最深的是该墓出土有大量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 “七女复仇”等图案,可惜多被破坏了。“从魏晋时期直到现在,曹操墓室曾遭到多次盗扰,而现代盗墓的破坏性更强。有的盗墓贼干脆把搬不走的画像石打碎,据潘领队说,进一步清理后,仅画像石残块就拉了整整12车拖拉机”。
刘宝山曾看到一块被砸成三截的像一扇门大小的画像石,“描绘有水军训练的场面,类似《水陆攻战图》,人物姿态生动各异,分三层,最上面的人物还有名称,级别较高,如‘咸阳令’、‘侍郎’、‘文王十子’等”。
安阳会成旅游热点
12 月27日,曹操墓考古发掘公布后,刘宝山也看了相关报道,考古学家此次确认曹操墓主要根据几个要点:一是出土文物的考研;二是地理位置和史书记载的曹操墓位置完全吻合;三是在墓中发现了三具古尸,其中一具确认年龄在六十岁左右,和史书曹操66岁寿终的记载相符——就是说,不但确认了曹操墓,还连曹操遗体也有可能找到了!刘宝山也更坚信,这就是曹操的坟墓,而不是疑冢。
“建安七子”中,以曹操的诗最男人也最豪迈。一本《三国演义》,曹操显得更为真实、更为人性。刘宝山说,关注曹操的群体很庞大,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尤其是受汉文化圈影响的周边国家,都对三国和曹操这段历史感兴趣,相信以后,安阳会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名家观点
河南安阳发现的曹操墓到底是真是假,这是为曹操墓的发现盖棺定论,还是72疑冢中的一个?连日来,除了民众、网友们争论不休外,很多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里整理、节选了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博文,也是见仁见智。
倪方六:缺“身份证”是硬伤
(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资深记者)
从我在研究中所搜集到的史料,和河南方面新公布的考古材料来看,将此墓推断为曹操墓,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没有疑问。河南文物局在北京新闻发布会上所公布的“六大理由”,也是可信的,有一定说服力的。
但是,为什么外界会有这么大的质疑声?考古界认定某一古墓的墓主是某人,最有力的证据是墓志或哀册,即能证明墓主身份的“阴间身份证”。这次考古中,却没有找到曹操的墓志或哀册什么的,这是很明显的考古认定“硬伤”,或者说“软肋”。所以,圈内外才出现了很多的异议。
殷谦:曹操葬于漳河河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确认,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其实发掘的这个墓并不一定就是曹操的墓,理由很简单,曹操一生狐疑,这在中国所有文献中都有记载。就算民间传说中的“七十二遗冢”是子虚乌有,就曹操此人多疑,加之掘人坟墓,作为征战一生的他又树敌过多,“奸哉瞒也!”他不可能就这么轻易地让别人挖出他的坟。
我对曹操葬于漳河河底深信不疑,这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包括野史、传说更是不胜枚举。最早看蒲松龄的《曹操冢》,就认为他写的“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说的就是漳河。其中“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之句更是说明了曹操的多疑和奸诈,作为一代枭雄、名为魏王实为帝王的曹操,墓中设有机关才符合事实。说曹操“薄葬”更是无稽之谈,这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好像不是一个人。
考古者推出六大证据为曹操墓“验明正身”,其实这六大证据都站不住脚,我认为,墓是真墓,但里面的曹操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