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辨曹须找到确定曹操后裔

安阳曹操高陵考古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在2009年12月31日举行的曹操高陵考古说明会上向媒体介绍说,安阳曹操高陵出土男性人骨标本DNA鉴定必须找到确定曹操后裔

DNA辨曹须找到确定曹操后裔

他说,目前曹操高陵野外考古发掘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尽管一些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已经运用于发掘工作,但大量的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室内工作尚待展开,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也是其中之一。

孙新民说,现代人类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从生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它取决于两个客观条件:

第一,西高穴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

第二,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能比较研究。

孙新民介绍说,河南省将按程序将曹操高陵所在的西高穴墓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做好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准备工作,适时积极申报。

孙新民说,目前公众普遍关心下一步考古工作和墓葬保护问题,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文物保护的需要,有关部门已初步制订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河南将把西高穴墓地的考古发掘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来持续开展。继续加强考古力量,加大专家咨询力度,在做好现有发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以探明西高穴墓地的规模、布局等,寻找有关地面建筑,确定是否存在陵园建筑等。

此外,还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尽快开展保护与研究的样品检测等试验研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提取历史信息

出土“魏武王”石牌

绝无一般现代人伪造可能

安阳西高穴大墓被有关部门确认为曹操高陵最直接的证据,是几块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这些都是从盗墓者手中获得的吗?是有人伪造放进墓穴的吗?

孙新民说,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其中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的之外,其他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从这些文物的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铭刻随葬用品名称所见内容的角度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孙新民还具体介绍了此次出土石牌刻铭等文字材料年代与真伪问题。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数量多达60件,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这类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也基本未见于传世之中。除“魏武王”这一谥号外,其他刻铭内容均为随葬用品的名称和数量,种类较多。“慰项石”是警方追缴而来,其形制不同于其他石牌,但刻铭内容与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类同。

他说,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因此,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等文字材料文物,包括刻有官称的画像石,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

孙新民还解释了历史上曹操的封号、谥号、庙号、陵号等问题。

据他介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其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他说,出土刻铭石牌称“魏武王”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牌不大可能铭称“魏公”“魏王”,更不可能称“武皇帝”和“魏武帝”。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在说明会上说,曹操主张薄葬,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8件圭形石牌都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恰恰印证了曹操《遗令》。他解释说,“常所用”就是曹操平时所用之物,“殓以时服”就是入殓时穿平时的衣服。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

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

最近被有关部门确认为曹操高陵的安阳西高穴大墓,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一吗?孙新民说,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

他介绍说,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诗句,可能是最早言及曹操疑冢的。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七十二冢》明确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其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并且也使疑冢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种民间传说。

他说,近代较为流行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指的今磁县北朝墓群,经考古发掘证明为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曹操无任何关系

关于曹操墓的地理位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前曾颁布《遗令》,称其死后要:“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魏、蜀、吴三国历史。因此,孙新民认为,探讨曹操生平事迹必须依靠《三国志》等信史,后代文人笔记、小说、诗作等文学作品的史料可信度则明显低于史书记载。

孙新民说,近年来,河北、河南两省文物部门先后征集到了后赵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和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前者提到了西门豹祠殿基,后者记录了曹操墓与鲁潜墓的相对位置。两件文物的面世,使有关学者将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推定在了安阳县安丰乡及其与河北省交界的漳河一带。

84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在说明会上说,曹操在正史和传说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认可曹操的正统地位,《三国演义》等视汉室为正统,故将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朱绍侯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对曹操评价很高,他文武双全,统一了北方,还改变了汉室奢靡的生活方式,生活极为简朴,希望大家能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传说的曹操区分开来。据新华社

三国英豪墓穴位置成谜

刘关张分葬三地

孙权墓———

吴王孙权墓的准确位置至今仍是一个谜。民间传言说,可能就在南京梅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