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江北汉墓群发掘现场。
丰都卡子堡墓群。
又到一年防汛期,重庆段库区落差高达30米的消落带,再次面临文物保护的严峻考验。
历时10余年的三峡大考古收官之后,重庆正迈入后三峡时代。如何有效保护大量的消落带文物,成为摆在重庆人面前的一张“考卷”。
打渔意外发现西汉古墓
5月20日,一直等到天黑尽了,涪陵区江北办事处永柱村一组渔民肖勇(化名)和儿子肖东(化名)才慢慢收网返家。不过,这一次,江水冲刷过的河岸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老汉,你看那是啥子?”微弱的电筒光透过夜晚江边的薄雾,儿子指着半壁土坡惊叫了起来。
“过来,把舵掌稳。”肖勇连忙跑到船头,顺着光线一看,几座裸露出花纹墓砖的古墓葬,被江水冲垮了大半,几件“有耳朵”的器物,夹杂在淤泥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古怪纹饰。
“遭,撞鬼了。”在渔民中,有种很古老的说法,如果夜半收船遇到忽然出现的古墓,多半是不吉利的兆头,肖勇开始担心今年是否家宅不安。
16岁的肖东没管这些,直接跳上崖壁。他发现了一大堆散落的五铢钱,陶器,以及一件异常精美的铜洗———通身呈圆形、宽口沿,圜底,腹外还有穿环的两兽耳,底部饰有双鱼纹。
肖勇连声斥责儿子,叫他赶快把这些冥器“摆回原地,要不就干脆丢进长江。”
“老汉,这是文物,晓得不,可以卖不少钱哦。”肖东不高兴了。
最后,,父子二人商量决定,挑出其中4件带回家,请区移民局的“见过世面”的亲戚来看看,再决定如何处理。
第二天,和这位亲戚一起来的,还有涪陵区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单川航。
“典型的西汉器物,铜器和陶器都非常有历史价值。”单川航断定。随即,考古队赶赴现场,发掘该处汉墓群,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汉代文物。
在上缴文物之后,很快,肖勇领到了区博物馆颁发的200元奖金。他所在的江北办事处也成立了专门的文物知识宣传队,并公布了24小时电话,要求渔民在消落带发现文物后,必须第一时间向所在村委会报告。
“近年来,消落带文物暴露事件时有发生。”市考古所文保室主任杨小刚介绍,消落带是指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露出于水面的区域。三峡工程完全建成后,每年5月1日至9月30日防汛期内,库区水位会从平时的175米降至145米,消落带面积多达400多平方公里,“囊括了重庆段所有库区区县,如此大的范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考古‘处女地’,保护工作困难重重,像肖勇一样主动上缴的,其实比例并不大。”
石柱陶家坝汉墓出土的抚琴俑。
古墓遭破坏,江水是“帮凶”
在这片区域广阔的消落带,究竟还埋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宝贝?历时十几年的三峡大考古,难道就没有把它们发掘出来?
对此,市考古所所长邹后曦称,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埋藏面积约2165万平方米,而前期保护规划中明确地下文物保护项目考古发掘面积为126.89万平方米,仅占地下文物保护项目埋藏面积的6%左右。
“其中,消落带文物保护就有352个项目,埋藏面积1561.49万平方米,但重点发掘面积仅为99.58万平方米,还有大面积的遗址、墓葬尚未发掘。”邹后曦表示,虽然三峡大考古期间,成功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但这片土地上仍埋藏着许多未知的历史碎片,消落带文物的价值决不可低估。
这同时也是重庆迈入后三峡时代,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巨大考验。
每年江水消退期,市考古所考古队队长白九江从重庆顺江而下,最为痛心的是两岸明显可见大量古墓葬惨遭破坏,散落的汉砖,甚至被孩子们码成了一排。
“江水扮演了‘帮凶’,卷走墓葬顶部的掩土层,盗墓贼甚至不用专业工具,伸手就可以直接掏出陪葬品。”白九江介绍,以前盗墓贼盗掘古墓,常用洛阳铲探明区域,然后确定打盗洞的位置进入古墓内部,可现在这些专业技术全都不需要了。“位于消落带的古墓葬,相当于没有防护的新生儿。”
邹后曦表示,水位回落后,一些未发掘的古遗址、古墓葬随之暴露出来,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三峡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将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
与文物工作者“心都揪紧了”相比,这段时间,人民广场三峡古玩城的文物商人周平(化名)也很忙———不时有贩子拿着照片来到店铺,问要不要消落带出的“老东西”。
在主城区几处庞大的文物交易市场里,频频现身的“老东西”,让周平忙着“捡漏”。
“大部分是借着这个名头来造假,但也有些是实打实的精品。”精于世故的周平,并不放弃每个机会,只要照片上看得过去的,都要去探探虚实。如果问到“老东西”的具体出处,操着郊县口音的卖家几乎都会说祖上传下来的。
“有些文物根本不可能是传下来的,比如说冥器陶俑,祖上会传给后代死人的陪葬品吗?”周平说,品相好的彩绘陶俑,贩子一般喊价500元,市面上一般可以卖到2000元左右。
周平向记者透露,出土于消落带的陶俑有个很明显的特征———部分地方有被江水浸泡过的痕迹,呈现出不规则的印记。
记者了解到,目前,万州、涪陵、奉节、云阳、石柱等区县消落带均发现了比较多的古代墓葬,并且奉节、云阳、忠县等地盗掘古墓现象比较严重,去年仅云阳一地就抓获了6名针对消落带盗墓的犯罪分子。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流向市场,也有一些被当地农民私藏。
单川航曾经历过一起偶然的消落带盗墓案,抓获了6个嫌疑人,缴获8件文物,可这件案子至今没有结果,文物也不得不在当地派出所闲置。
那是2007年2月的一天晚上,万州来的“盗墓专家”和涪陵当地5个闲散人员策划好去消落带盗墓。凌晨3点多钟,一群人盗完墓后回城,由于超载被警察拦下,几经盘问,心慌的盗墓贼四散逃跑,被警察鸣枪镇住之后,从后备箱搜出了8件文物。
“其中一个陶罐还是湿的,刚刚从墓葬中掏出来,另外还有一些铁器。”单川航回忆,这次盗掘使3座汉墓遭到了严重破坏。“但究竟是江水冲垮的,还是墓贼盗挖的,很难界定。”
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消落带盗墓根本不需要多少工具,所以盗墓贼常常以“捡来的”为借口,并没有盗挖的事实,所以难以有效打击。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涪陵江北汉墓群出土文物。
呼吁设立保护专项资金
“与露出水面遭盗掘相比,文物在水下反而要安全得多。江水消落期间,实际上能够用于考古发掘的时间不到3个月。”邹后曦说,这3个月里,文物部门要和江水、盗墓贼抢时间,尽可能保护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可是,另一道难题却不可回避:至今,我市消落带文物保护无资金来源,考古发掘全部由文物部门垫资,因此难免捉襟见肘。
2008年6月5日,我市文物部门在石柱县西沱镇陶家坝,首次展开消落带文物发掘。担纲此次考古发掘的于桂兰向本报透露,发掘前,这片消落带墓群已经遭到了破坏,当地派出所追缴回汉代铜器、陶器各1件。
整个工作大概进行了两周,由于受江水影响不得不停止,共抢救发掘汉至六朝时期墓葬3座,出土文物多达40余件。
最近一次消落带发掘是在今年3月,市文物部门对丰都县卡子堡墓群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摇钱树座、釉陶壶、灯、博山炉、耳杯,铜钱、铜镜等一批文物,丰富了丰都东汉中晚期墓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