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话收藏(三)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由于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很多都会借由屈子端午及其他习俗抒发自己的纪念之情、感怀世事苦乐。

端午佳节话收藏(三)

明代画家陈洪绶,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时候,为萧山来钦所著的《楚辞述注》作插画。插图依照屈原《九歌》所作,共十一幅插图,两天即告完成。在完成插画之后,陈洪绶便凭借自己的创作灵感,制作了一幅木刻版画,画作内容显示了屈原在流放江南溆浦期间,在沅水、溆水侧畔的情景,遂定名为《屈子行吟图》。这幅《屈子行吟图》构图简洁、写貌传神、一点一拂无不入微,从此人们将屈原的形象基本就定格在此幅画作之上,后人在塑造屈原形象时候,,也多以此图为主要依据。到了清代,也有黄应谌的《屈原卜居图》,相传此图为顺治年间黄应谌奉旨而作。描绘屈原被放逐,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见太卜郑詹尹,问卜自处之道的故事。

端午佳节话收藏(三)

清代 黄应谌 屈原卜居图

到了现代,傅抱石、陆俨少等人也有相关的作品问世。自20世纪40年代起,傅抱石开始为屈原造像,一是佩服屈原对祖国的忠忱和文学上的成就,二是为借此唤起国民的爱国情绪,挽救家国危机。故宫博物院藏有由傅抱石夫人捐赠的《屈原图》横幅,屈原立于江畔,正如《渔父》中诗文所绘一样:“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画作体现了中国人物画塑形传神的最佳境界。这一期间,傅抱石还于1942年的夏天、1947年端午节当天绘制了纪念屈原的相关画作。在2007年上海朵云轩陆俨少的一幅《屈原》立轴以105万元的价格成交,此幅作品上的款识为:屈原。一九五三年端阳节,陆俨少画。

除了赛龙舟、纪念屈原,其实传统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射箭和挂钟馗像。据《金史•礼志》记载,“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存,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到了明代,贵族弟子们的射柳则兼有游戏和表演的性质。

端午佳节话收藏(三)

端阳故事册之“系采丝”

另外,据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也有将钟馗画像铸造成钱币样式佩戴于身上,以驱邪避鬼的。直至今日,钟馗像也是端午节时候一个重要的符号因素。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一幅任熊于1857年端午日画的《钟馗醉酒图》拍出了134万元;1881年端午任伯年绘《钟馗图》在2010年上海天衡拍出140万元;1983年端午黄胄绘《钟馗》镜心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138万元成交;1988年端午程十发绘《钟馗啖菓》立轴于2010年秋上海天衡拍出3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