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上高县城,朝东南方向走2公里,是一条锦河。锦河的南岸,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大观塔,塔七层八面,重檐楼阁式砖石结构,高46.5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
成片的老屋群
空荡荡的老宅
塔下乡塔下村因这座大观塔而得名。村落中,至今保存着数栋古宅,最大的一栋古宅有24口天井。塔下村的大观塔被当地文化部门列为文物,得以重点保护,那些青砖青瓦与宝塔相映生辉的古宅,在居民搬迁后,开始逐渐破败。
68岁的村民王怡和却是个例外,只有他继续独自居住在一栋老宅中。王怡和居住的这栋老宅有四口天井,四口天井等于四个厅堂,大小厢房有20多间。
老人独自守护老宅
独居在老宅的王怡和无儿无女,一生坚强、为人善良,但屡经坎坷,亲人相继生离死别,造成他今天的孑然一身。王怡和的一生,如同在重新经历老宅的命运,经历过人丁兴旺,也经历着今天的风烛残年。
王怡和说,这栋老宅建于清朝年间,有200多年历史,不清楚具体哪一年何人所建。新中国成立后,他父母分得这栋老宅中的两间厢房和半个厅堂,那一年,他才10多岁。
在这栋老宅中,王怡和经历了家人的生离死别和悲喜交集。早年,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在这栋老宅中娶妻生子。然而,1995年11月,儿子王久丰突然感觉心腹绞痛,接着从床上摔到地下,随即毙命。
王久丰下葬后,其母亲认定这栋老宅是一栋凶宅,在晚上睡觉时,她总是感觉这屋子里有“不干净的东西”,要求搬出去住。王怡和不同意搬,说建这种大宅院的人家,一定看过风水,,儿子的死亡只是个意外。老夫妻因为在老宅继续居住还是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最后不欢而散各奔东西。
老宅应得到妥善对待
走进王怡和居住的这栋老宅,即便是在白天,也显得阴冷。老宅的天井由条状大石块砌成,泥巴地面进行过硬化处理。厢房内,多半铺设了木板。从上世纪90年代初,居住在老宅的人陆续搬离,腾空的房间越来越多,从前些年开始,这栋老宅中,仅剩下王怡和在此居住。
事实上,王怡和完全没有必要居住在这栋古宅中,很多年前,当地政府就为他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并在敬老院为他安排了房间。王怡和担心自己一走,就再也不会住进老宅,在风吹雨打中,这栋相守一生的老宅会更加破败。
塔下村的这些老宅是否属于文物?当地政府部门没有给予村民明确答复,但已经开始计划依靠大观塔的历史文化,将老宅拆除,建成当地最大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