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蜻蜓眼

对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贵族来说,“和璧随珠”是两种至宝。随侯珠与和氏璧齐名,,被作为瑰宝之极品。和氏璧经辗转流传,后被改做传国玉玺,在隋末唐初的战乱中不知所终(是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一起被唐太宗殉葬?)。随侯珠却只见之于文献与传说,不识其真面目。

精品蜻蜓眼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颗表面布满圆圈纹的琉璃佩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蜻蜓眼”。这与东汉王充对于随侯珠的描述隐隐相似:“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琅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在早期文献中,源自西亚、在中国烧造成功的“琉璃”也被称做“随侯珠”、“五色玉”。为了与其他地方出土的陶质和琉璃质蜻蜓眼相区别,古玩界将产自湖北荆州、随州的这种异常精致华美的蜻蜓眼称作“楚珠”。

精品蜻蜓眼

蜻蜓眼虽源自西亚,但中国古人在学习其制作方法后,进行了大胆的工艺改良,使战国成为中国在世界琉璃史上唯一领先的辉煌时期。无论蜻蜓眼是不是传说中的随侯珠,让人无法忽略的是她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绝世之美。

精品蜻蜓眼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玻璃眼珠多为类形球,并不规整,有个像扁方形扁鼓形。尺寸比较小,绝大多数直径不足厘米。一般多在一到一点五厘米之间。珠地多为绿、蓝黄色,母体均半透明。其饰纹简单,采用西亚常用的几何图案,与同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传统的云纹、蟠螭纹和龙、壁邪等图样大不相同。蜻蜓眼珠的纹饰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也可以说偏于西亚风味,其主题只是同心圆。同心圆一般为三层,也有多达五、六层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则褐白相间或蓝白相间。嵌入之眼珠地浑然一体,不突出也不易脱落。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洛阳中州西工路基、河南固始候古堆墓和湖北隋县曾候乙墓都出土过蜻蜓眼。

精品蜻蜓眼

战国晚期的蜻蜓眼珠有别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尺寸稍大,直径大约二厘米,手工愈加精堪。颜色虽没什么突破,仍为不透明白、蓝、褐、土黄色。但其纹饰绚烂多姿,极富变化,圆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造成鼓眼的效果;也有眼的白色轮廓以“祈月”形成替同心圆,造成斜视的效果,使“眼”更加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