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也称竹刻。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为近年文人雅士及收藏者的青睐。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
清代竹刻艺术高度发展,竹刻名家层出不穷,而竹笔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这也是清代竹笔筒传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笔筒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统,如清初的吴之璠在继承嘉定三朱的同时,而以浅浮雕突出主题,特别是留空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韵。竹雕御马图笔筒,为吴之璠所作,外壁以浅浮雕刻出马的身躯,四蹄具有深浅不一的立体感,而阳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动感强烈。特别是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时期画龙点睛的雕刻特征。清代竹笔筒中的透雕工艺极为精湛,画面层次感极强,虽盈握之器,景致深远。如竹雕竹林七贤笔筒,为清初顾珏所作,器身人物众多,神态各异,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刀法精纯,尤其是镂空雕出的竹枝远近有别,更显竹林的幽深,为清代竹刻笔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笔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现画面的淡远清秀,在清竹刻笔筒中别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笔筒,为张希黄所作,画面疏密相间,构图极为精巧,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天水之间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