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赏与收藏: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铭文青铜器铭文又称为金文,今天我们所说的金文就是青铜器里的铭文,也叫大篆。汉篆是小篆,篆书就叫小篆。金文实际它最早从商代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和甲骨文是同时并排并齐,甲骨文稍比金文早一点,也早不了多少,基本是一个时期。甲骨文、金文,但是甲骨文一传下去就没有了,甲骨文是象形的,完全基本上是按照形走的。甲骨文不太好认,金文也是象形的,基本上是以人的动作为主的,但是金文流传下来了,金文下边就是大篆,下边就是小篆、篆书,篆书从金文里边变来的,金文里边篆书完了隶书、汉隶,汉代开始隶书了,完了再往下边宋代的是宋体的。一直传到现在的文字都是从金文大篆里边来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所写的纹都是从青铜器的铭文里边发展过来的。但是金文里头现在各种青铜器里边出现了有三万多字,能识别的有60%,三千多字,能识别的有60%。

铭文最早应该是在商代中期左右的铜器上出现了,一般来讲一个字,当时那个字现在人说是族徽,什么是祖徽呢?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在这儿,一个鹿就算一个祖徽,也有的是一个旗子,还有的是一个镉,打仗的那个镉头,还有一个小鸟,一个小鸟站在上面,还有一个脚印,一个小脚印在上边,那就是一个族的族徽。现在说的都是族徽,这是最早一个字的,慢慢到发展的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像妇好墓的“妇好”俩字,逐渐发展司母戊鼎“司母戊”,,现在叫“后母戊鼎”。后母戊,原来叫司母戊,后来改成后母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司母不是太准确,后母可以直接指他的后母,就是老太太,他的后母,后母不是后妈,等于他母亲、太后这个意思。后母戊的这个鼎,这是什么原因呢?最早定名的时候原来是郭沫若在呢,是郭沫若主持定的司母戊。当然这么多年就有很多人提出异议来了,最后郭老走了多少年以后有很多学者还是认为后母戊为主,所以把这个字,后母戊给改过来了,后母比较恰当。

逐渐发展到西周时期铭文就越来越多,最多的有398个字的,毛公鼎将近400个字的,在台湾。后边有照片,一般都是记各种各样的这些事。铭文的重要性在哪儿呢?铭文的重要性,中国的历史,咱们一直说咱们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但是没有从历史上记载的。我们的《史记》从汉代开始才记,汉代以前的东西都是推出来的,夏、商、周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到底是哪年哪个皇帝,这些东西都是过去推出来的不准。

前几年搞了一个“断代工程”,就是夏商周断代,请的李学勤先生、李伯谦先生当组长、首席科学家,做了夏商断代,断代从哪儿来的?就是把所有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收录起来去研究,把这些铭文考证出来历史南方,包括前几年在宝鸡出了一个坑的窖藏来氏家族,就是逨盘、逨鼎、逨壶那一批东西,其中有一个盘很著名,来盘上面写的就是“单氏家族八代辅佐周王史”。他就是什么哪年哪一代人在哪年辅佐哪个王,这个非常清楚,所以说夏商周的断代全指的是青铜器的铭文来断出来的。

还有一个保利前几年买了一个遂公盨,那么大一个盨,好象有八九十个字。湖南卫视当时要找他们做,他们不宣传,非推荐给我,让我给说,我给介绍遂公盨,它一半,那半丢了,就买了这一半。重要性在哪儿?那个盨上面写的是“大禹治水,以德治国”,还有一个“中华××××”,整个中华的概念里边有了,“以德治国”的概念有了,大禹治水怎么治的上面都有了,就证明了大禹治水不是故事,是实事。西周时期就已经记载大禹治水的事了,所以就由它来推定那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传说。因为中国古代有很多人都认为是传说到底三黄五帝有没有都不好说,很多学者质疑是不是有黄帝,是不是有大禹,是不是有谁,都是传下来的。因为都是后来一代一代传下来,记得不太准,很多人质疑只有拿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来佐证这个历史有这回事,所以非常重要。所以凡是青铜器上带铭文,而且又有这种大的事迹记载的东西是最值钱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