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它善于学习当时定窑、磁州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的艺术,又独具风格,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黑釉瓷是吉州窑开放“异彩的山花”,又称之为“天目瓷”。它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常见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壶、杯、高足杯、鼎炉、罐、器盖和玩具等。胎质夹细砂。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质朴生动

剪纸贴花是将民间剪纸与制瓷艺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装饰工艺,起源于唐代,宋代得到发展。特别是南宋时期的吉州窑将这种工艺发挥至极致,不仅有传统的单色贴花留白,还发明了二色剪纸贴花。单色贴花留白,在唐代南方的寿州窑与北方的邢窑有少量使用。宋代吉州窑技术相当娴熟,其制作工艺是:先运用剪纸预制各式的图案花纹,然后在瓷器坯体尚未施釉之前,将剪纸纹样贴在坯体上,施黑釉后,揭除剪纸纹样露出胎体,最后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即呈现深色釉地与黄白胎色对比强烈的花纹。如1985年江西省樟树市郊出土的筒式三足炉,即为剪纸贴花吉州窑的代表。该炉体以黑釉为地,器腹饰贴花留白折枝花卉纹,其花枝、花瓣与花叶等处留白露胎,花蕊部位则漏有点滴黑釉,从而形成黑地、白花、黑蕊多层次的装饰,黑白对比鲜明,突出主题图案,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二色剪纸贴花,是对单色贴花留白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装饰纹样与瓷器釉色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制作工艺为:先在瓷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贴上剪纸纹样,再在剪纸图案上施一层面釉,最后揭除剪纸图案,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由于高温烧造过程中,两种釉料相互交融渗透,因此形成了浓淡相衬、对比鲜明的装饰效果。此次展览中展示的文物大多底釉色调较浅,而剪纸纹样的色调较深,图案精美,自然和谐。其中以1975年永和窑址出土的吉语纹盏最具代表性。该盏内壁以米黄色窑变花釉为地,口沿下饰剪纸贴花花边一周,腹中部对称分布菱花形剪纸贴花三组,菱花内各有四字,分别为“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金玉满堂”。图案的边缘因釉色渗透而略显模糊,但却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高贵典雅

遮釉剔绘花,是吉州窑瓷器上的又一独特装饰工艺,它是根据图案的特点融汇了剪纸、剔刻与彩绘等多种手法,图案细节清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种装饰工艺在南宋时期尤为盛行,并以折枝梅花为代表,堪称一绝。其具体制作过程是:先将剪好的梅花花朵图案直接贴于瓷器坯体上,施黑釉后揭除剪纸;然后在梅树的枝干部位,以剔、刻、划等方法去除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黑釉;最后在露胎的花朵上以褐彩点绘花蕊。经高温烧成后,便形成了黑色地釉与米黄胎色相互衬托的醒目图案,形象逼真。该工艺主要用于梅瓶、长颈瓶、炉等高档陈设用瓷上。1972年永和窑址出土了一件长颈瓶,通体施黑釉,腹部对称饰以折枝梅,梅干剔釉露出米黄胎,梅朵贴花留白亦露出米黄胎,花蕊褐彩点绘,细节设计巧妙,精工细作,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梅花那凌霜傲雪的高贵清雅之美。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自然天成

木叶贴花是南宋时期吉州窑追求真正的自然美而独创的一种新工艺,无论是偶然还是有意,均堪称是天然纹样与制瓷工艺的完美结合。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将树叶经过特殊处理;然后运用贴花和釉色窑变的原理,将树叶直接贴在器表,施以基础黑釉后,再于叶片上罩不同的色釉;最后入窑高温一次烧成。木叶贴花的树叶选择是非常讲究的,大多数选用桑树的叶子。据研究以这种叶子制作木叶贴花具有很多优势:一是叶形肥大;二是叶茎与叶脉清晰;三是因其含有五氧化二磷,故入窑焙烧时与铁釉不融合,产生分离,可呈现清晰的叶脉图案。木叶贴花装饰的瓷器,只有盏类一种器物,因此也称“木叶盏”。木叶盏的造型较为规范,均为口大底小、敞口浅腹的斗笠状。木叶装饰手法比较独特,有半叶装饰的,也有单叶装饰的,还有二、三叶叠加装饰的。木叶的呈色分金黄与紫褐多种,质朴自然,和谐美观。目前发现的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件木叶盏,于1996年出土于江西省上饶市南宋开禧二年(12 0 6年)赵氏墓。该盏通体施黑釉,釉色滋润,晶莹光亮,内壁装饰木叶纹,叶尖朝向盏沿,叶片肥大,几乎占据了器壁的一半,茎脉由粗渐细,丝丝网络偶有虫咬之孔洞,妙趣天成,令人回味无穷。

吉州窑的无穷变化

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