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在南宋中后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古代青瓷技艺的集大成者,其典雅的造型和精美的釉色成为宋瓷鉴赏的典范和圭臬。至于南宋文化,也是史学界脍炙人口的重要课题。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便明确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诚然,天水一朝,偃武修文,崇尚文官政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及靖康之难,宋室南渡,虽然领土缩小了三分之一,却使爱国热情空前激发,经济总量成倍增长,文化艺术获得进一步的浓缩升华,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
如果说龙泉窑是一棵屹立千年的大树,那么南宋时期正是它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青春时光,鲜花绽放,硕果累累。显然,在这一历史时期,龙泉青瓷拥有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有肥沃的土壤和辛勤的园丁,还有适宜的空气、阳光、雨露。而这些正是南宋文化包含的内容,所以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广义的,制作技艺和社会需求、时代风尚和审美追求、文官政治和商品经济等等,每个层面的因素都应该综合起来考虑。
即便如此,上述两个命题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密切关系,或者说南宋龙泉窑之人文底蕴和审美价值应该如何去解读,却是长期以来模糊不清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物资料的相对缺乏和对已有文物的误判误读;二是对南宋文化背景的分析过于片面和肤浅,就事论事,尤其缺乏从文官政治和商品经济这一层面的开掘。
南宋龙泉窑鬲式炉
南宋时期,来自海外的香料很多,焚香的风尚在上层社会盛行。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瓷器中就出现了香炉、插箸瓶与盛香盒,三者组成一套焚香用具。焚香是既贵重又高雅的消费,只有当时的富贵人家和文化精英才能享用。这种成套的组合,常设置在画堂清斋、香闺书房,规格适中,典雅耐赏。此鬲式炉正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焚香用具之一。
鲜于枢和他的龙泉瓷
墓葬是地下文物最重要的埋藏形式,地域广、历史久,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所有空间和时间,文物内容也最为丰富,几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都能从中获取,龙泉窑青瓷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墓葬保存下来的。但较之于唐宋越窑和六朝青瓷,有明确纪年的墓葬资料十分缺乏,从而增加了相关器物断代研究的难度。同时,一些重要墓葬出土的龙泉窑青瓷,由于对墓主生平和随葬品性质缺少深入分析,出现了器物断代的失误。
试以杭州元代鲜于枢墓中出土龙泉青瓷为例。该墓中除文房用具、战国玉器、唐代青铜镜等物品外,还有三件龙泉窑青瓷,即一只龙泉窑粉青釉三足香炉和一对粉青釉贯耳瓶。
鲜于枢(1246—1301年),元代渔阳(今北京)人,是当时与赵孟頫齐名的大书法家,也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晚年在杭州做官,最后葬在杭州。如果说文房用具表明他是一位大书法家的话,那么同时随葬的战国玉器、唐代青铜镜以及这三件龙泉青瓷等文物,说明他还是一位颇具性情和品位的文物鉴赏家。作为一位文物收藏家,龙泉窑青瓷在其墓中出现,它们究竟是属于当时的工艺品还是前朝的文物,需要仔细甄别。
鲜于枢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35岁前他是南宋的臣民,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有理由推断这三件心爱之物是在此时期来到他身边,成为案头清供的。因此,将它们定为南宋龙泉窑的产品。
它们的具体功用也需要深入剖析。墓中龙泉窑器物规格不大而形制规整,釉色温润,造型均为仿古,如香炉仿自商周青铜鼎、贯耳瓶源自汉代铜投壶,款式典雅庄重。仿古器型的流行是南宋龙泉窑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些小巧精雅的器物多陈设于书桌案头,是南宋时风行的焚香用具。
南宋时期,来自海外的香料很多,焚香的风尚在上层社会盛行。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瓷器中就出现了香炉、插箸瓶与盛香盒,三者组成一套焚香用具,明清两代仍流行。古代文献里,谈及焚香用具时,常提到炉、瓶用窑器。而盒用漆制品,因漆盒口严不漏气,可使香味不走,因此保存下来的瓷炉、瓷瓶较多,而盒独少。以此可见,当时常见的一些瓶类,如贯耳瓶、弦纹瓶、凤耳瓶、龙耳瓶、灵芝耳瓶等,是以2:1的比例与香炉配套的焚香用具,称为插箸瓶,在当时大量生产。
焚香是既贵重又高雅的消费,只有当时的富贵人家和文化精英才能享用。这种成套的组合,常设置在画堂清斋、香闺书房,规格适中,典雅耐赏。难怪后世鉴赏家在论及宋元龙泉窑之区别时,有“南宋无大器”之说。
元人南下和龙泉窖藏
窖藏的成因,一般的解释是当时人们为了躲避天灾人祸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藉此埋藏一些不便随身携带的珍贵物品。其实,这样的解释欠精确。
在古代,天灾不可测,祸福可预知,因此人祸是窖藏的惟一原因。从考古事实看,也支持这一推断。仅就龙泉窑而言,全国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元代窖藏,其埋藏时间大多为南宋末期,个别为元代末期。南宋末期的窖藏,就是宋人为了躲避蒙元入侵而采取的无奈之举,而元代末期的窖藏是蒙古族败退漠北之际形成的,如内蒙古集宁路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