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经过东汉、北朝、隋代的发展,到唐代时,烧造工艺达到了顶峰,创烧出世所瞩目的“唐三彩”。在造型、装饰、色彩和烧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陶瓷工艺的新时代。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对宋、辽、金、元三彩及国外的波斯、新罗、奈良等三彩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宋金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工艺上与唐三彩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坯体原料都是用高岭土制作;器物都是两次入窑烧制;颜色多,不限于黄、绿、白色等。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一、胎的区别。宋三彩的胎料一般呈白和灰色,少量呈灰黄或红褐色。二、釉的区别。宋三彩在釉色上注意色彩的相互调配,重视彩釉的自然交融和浓淡变化,绝少使用唐代的单彩散点装饰等。宋三彩注重事物的原色,在色彩上追求接近原物,呈现出一种沉静素雅的形式。比如说,人物的肤色往往用浅淡的颜色来表现,服饰、头发则用深色加以衬托和对比;花卉常常是橙色或红色的花瓣,茎叶则是用绿色来展现。三、图案装饰的区别。宋三彩擅长用图案来装饰,而唐三彩则注重颜色的鲜艳。宋三彩常见图案有莲花、牡丹、海水鱼纹、莲池鸳鸯等自然景色。不仅如此,还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婴戏图、历史故事等等,这些在唐三彩中是绝少见到的。四、器类、用途的不同。宋三彩器物种类多样,以枕、瓶、炉、盘、碗、盆、罐等器皿为主,用途主要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唐三彩种类单一,,多为人物和动物俑,用途也往往是墓葬中的随葬器。
除此之外,一些宋三彩器上出现了刻划或墨书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有纪年铭、所属铭、北曲小令和古诗佳句,还有“张家造”、“赵家造”等商业铭文。这些是唐三彩中没有的。宋三彩商品性非常浓,往往是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销售的。
目前所知,山东地区烧制宋金三彩器的窑址最重要的就属淄博的博山大街窑址。博山大街窑址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城内,东临峨眉山,西濒孝妇河。窑址沿河分布,长约1.5千米、宽约0.2千米,是一处北宋晚期至元代的窑址,于1978年10月发现。1982年6月和10月,淄博市博物馆先后两次进行考古发掘,清理窑炉两座,出土了440余件颇具特色的陶、瓷器。其中瓷器主要有碗、盘、罐、盆、执壶、灯、瓶、杯、盅、壶、盂、高柄炉、盒、钵、洗、枕等日常生活用具,牛、马、羊、狮、鹿、龟、象等动物模型,以及武士俑、侍女俑、骑马武士俑、文吏俑等各类陶俑,还有围棋子等。陶器主要有陶钵、陶球、弹丸、蛙范、枕范以及一些窑具,如匣钵、器皿状支垫具、垫饼、坩埚等。三彩器主要有执壶、炉、人物俑、枕、玩具等。
博山大街窑址出土的三彩器造形奇特,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呈现出五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反映了民间窑工的精湛技艺和审美水平,在同时期的民窑中也是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