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存世古琴不会超过2000张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自此改变了千百年来的曲高和寡,进入喧嚣的拍卖场。嘉德2003春拍,一件唐代“九霄环佩”琴,以346万元创下拍卖最高纪录,同年11月,“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收藏的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的高价成交。五年之后,2009年嘉德秋拍,“月露知音”琴以2184万元的成交价再创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成交额动辄上亿的字画,作为“四艺之首”的古琴,收藏升值空间依然很大。

古琴收藏有明显的区域性,香港、台湾虽有部分收藏者和投资者涉足,但是近二十年来古琴拍卖交易的中心在内地,尤以北京和江浙地区为中心。海外市场古琴稀见,仅成交过几件,2010年12月纽约伯得富一张明末清初的黑漆彩鸾吟琴的成交价最高,为33.8万美元

5年前,这把“月露知音”古琴在2009年嘉德秋拍上以2184万元成交。

据考证,“大圣遗音”琴为李亨即皇帝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至德丙申”年款古琴除此琴外,尚有北京故宫所藏神农式大圣遗音及唐代九霄环佩伏羲式琴。

文献记载,明初朱元璋建文华堂集各地琴家于宫廷,永乐帝下旨编《永乐琴书集成》,各朝皆大量制琴。明代不少藩王钟情于古琴艺术,传世品中不少出自藩王制琴。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花12年时间辑录《神奇秘谱》,推动了明初琴艺的发展。琴学大家杨守稷称,“明宁、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宁、衡最少。”私人收藏的明琴以明中晚期制品常见。末代潞王所制中和琴存量较大,崇祯时用作宫廷赏赐,拍卖场上的成交价也高。

目前存世的极品古琴多为唐代古琴。据介绍,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存世古琴不会超过2000张。

当代著名斫琴家王鹏曾仿唐琴“太古遗音”制作师旷式古琴,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鸣天下。他认为,原则上年代越久、保存越完善的古琴越具有收藏价值。古琴按年代大致分为四档,唐代以前保存完善且制作精良的古琴几乎绝迹。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为古琴市场珍品,留世凤毛麟角,备受藏家追捧。明代文人制琴多为中端品种,尚有一定数量留存,但市场价格也已不菲。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因品质远逊古代,存世较多,市场价位相对较低。

“古琴的春天”远未到来

2003年,王世襄先生尽集“俪松居长物”,手自编纂《自珍集》面世。开卷之首,即“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文曰:“大圣遗音”栗壳色,七徽以下弦路露黑色,遍体蛇腹断,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是为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即安禄山叛乱,唐明皇入蜀,李亨即位改元之时,亦即李白附永王李璘事败,将流放夜郎之时。池两侧刻隶书“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池下“困学”、“玉振”两方印。

目前留存的古琴主要是唐宋以后作品,年代最久远的已有1200多年。如故宫所藏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飞泉”,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枯木龙吟”,中央音乐学院所藏“太古遗音”等。这些琴中珍宝年代久远,制作精美,大多数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

早期古琴可分五弦、七弦、十弦,隋唐之后古琴才开始以七弦琴为主。古琴有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古琴属于漆木范畴,存世量相对瓷器、玉器等少得多,品相好流传有序的更是千中一二。

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认为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德兼备,当推大圣遗音。唐代古琴造型以伏羲式为主流,为后世仿制的典范,唐琴存世极罕,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琴鉴赏家郑珉中统计,所知全世界唐琴18张,中国藏17张(香港、台湾各藏1张),美国藏1张。18张唐琴,13张收藏于博物馆,王世襄旧藏大圣遗音即是私人收藏的五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