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阿尔勒的女人》 格里芬与鹿头木雕 豹形饰品(金) 15世纪 围城的士兵
赫拉克勒斯斗纳米亚狮
官员画像
红彩凉酒器(Psykter)
这件来自著名的“彼得大帝宝藏”。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在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发现了许多金银器物,有个名叫Nikita Demidov的人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送给彼得大帝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这批宝物也成了冬宫的第一批收藏品。
罗马大理石复刻的原希腊青铜雕塑。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些面熟的东西,特别是西夏黑水城被俄国人“发现”了之后,如今几乎被尽数搬到了冬宫。 典型的亚述风格石刻,来自Tiglatpalasar III的宫殿。 斯基泰勇士 这见可视为早期斯基泰动物艺术的典型。 这块壁画残片发现于塔吉克斯坦南方的Ajina-Tepe。 前7-6世纪(Sakian Period) 马蒂斯的代表之作。 史前文明 19世纪,西藏
斯基泰时期(前7-6世纪)
这幅画上最有趣的部分据说是后加上去的:两个带着头盔和眼镜的洋人正在被小鬼拖向地狱里——估计是回应英国对西藏的军事行动。
前4世纪,七河地区(今分属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玩耍中的女孩
貌似是东正教的两位圣徒。
16世纪早期
这件坐偶被认为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早期艺术的影响。
约公元510年(古风时期)
3世纪中期 公元前3千纪中叶
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像
彼得大帝塑像,Bartolomeo Carlo Rastrelli
前5世纪后期(古典时期)
雷诺阿 《演员珍妮•萨玛利》
菩萨像
St. Theodore Stratelates和St. Theodore the Recruit的圣像 骑马人 黑彩盛水器(hydria) 斯基泰时期(前5-4世纪) 高更《大溪地田园曲》 7世纪,伊朗 红彩容器(lecanis) 瓷盘 卡拉瓦克是一位移居俄罗斯的法国肖像画家,他一直是皇室的御用画家。 敬拜德墨忒尔(Demeter)
格列柯 《圣彼得与圣保罗》
熊形支架
前4-3世纪
欧亚草原的史前文明本身就是值得好好书写,其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印欧人的起源问题,目前在几种学术观点中,占主导的还是“坟冢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印欧人中起源于东欧大草原的“亚姆纳文化”(Yamna Culture),这个文化在其后的几波迁徙中分化为三大类:A类的安纳托利亚语和吐火罗语;B类的印度语、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亚美尼亚语等;C类的凯尔特语、巴尔干语、斯拉夫语、伊朗语等。所以,,欧亚大草原可以说是印欧文明真正的发源地。这片通常被认为“蛮荒之地”的土地上,其实有着很丰富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迹。
这是斯基泰-西伯利亚艺术中一个典型题材,一只格里芬咬着一只鹿头。
一头虎和一头狼正在撕咬。这种饰品具有鲜明的草原艺术特色。
这件藏品在许多地方都被视为斯基泰艺术的典范。不过从表现手法和工艺上看,似乎更有些其他文明的影子,还未深考。
2-3世纪(罗马)
怪兽纹饰石板
铜器时代(前2千纪上半期),Okunevo Culture
女坐偶
拉瓦乔 《弹鲁特琴的男孩》
总的来说,冬宫的古典期艺术品不但门类齐全、不乏精品,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跨欧亚大陆的希腊文化风格。这部分不用多说,件件都太熟悉了!
《Natalia Petrovna的画像》,路易斯•卡拉瓦克(Louis Caravacque)
希腊的彩陶器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约公元前530年之前,大部分都是以黑彩画人物,红彩做背景(譬如下面那件)。不过这种“底片效果”对于刻画人物的细节总有点不太方便,所以后一时期就色彩搭配倒转了过来。
格里芬与鹿头木雕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
17世纪中前期,印度
斯芬克斯容器
圣像,圣尼古拉斯和他的一生
达芬奇 《圣母子》
海豚茶壶(samovar) 驭手铜像 马蒂斯 《舞蹈》 3世纪 Rastrelli是一位移居俄罗斯的意大利雕塑家。
船型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