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兀儿帝国分格盒
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高宗为此碗赋“咏痕都斯坦玉碗”一诗,并有诗序。(宫中玉工将诗及诗序分别加琢于碗壁的两边。由诗句“形色双合相,磨砻了似无”可知,乾隆皇帝认为它的造形与色泽十分协调,花纹也修饰得细致而不见雕痕,是非常精致的作品,因而成为帝王的日常用器。碗心还琢有“乾隆御用”四字隶款。
高4口径13底径8.7cm
宽21.6cm 高3.9口径12底径6.2cm 高7.4口径14足径4cm 新疆回部花式碗
印度花边盘
中亚玉盖罐
鄂图曼帝国长柄杓
全高4.3纵横均8.2最宽9.5cm
高19.6盘径17.8cm
高4口径13.5底径6.5cm
印度花边盘
十八世纪盛清之际,二者皆经过新疆东传至清廷,乾隆皇帝统称之为痕都斯坦玉器。蒙兀儿及鄂图曼帝国王室均信仰回教,痕都斯坦玉器遂洋溢伊斯兰风。此类玉器擅以纯净之玉色搭配繁复层叠的花叶纹,光洁丰美;有时器表镶嵌金丝及各色宝石,灿烂华丽;部份作品并追求薄可透纹的效果,精巧细致。
蒙兀儿帝国带镶嵌圆腹大罐 蒙兀儿帝国贴金花盘
长18.6宽15.7cm
“痕都斯坦”为Hindustan之译音,乃一地名,其地处现在的印度北部,曾隶属蒙兀儿帝国的势力范围。当地所制玉器华丽细腻、风格独具,艺术史名之为“蒙兀儿玉器”。同时,土耳其半岛的鄂图曼帝国亦有玉器工艺,风格近似,然精美不逮。
蒙兀儿帝国花式碗
器身琢乾隆御制诗,咏赞印度玉佳工良,款属“乾隆辛丑御题”,并有“会心不远”、“德充符”二印。
印度花口双柄盘
底部刻有“乾隆御用”四字隶款,此器或曾为乾隆使用,以布套包裹收藏于清宫。
口径15.2cm
印度花口单柄碗 宽21.6cm 蒙兀儿帝国圆盒 蒙兀儿帝国贴金花盘 中亚或西亚舟形碗 印度玉花镶银胆碗 口径11.8cm 鄂图曼帝国蔓连花边圆盘 长18.5cm 蒙兀儿帝国分格盒 全高4.1长8.5宽8.5cm 高4.1口径14.2底径7.3cm 高2.3长20.9宽17.6cm 西亚或鄂图曼帝国舟形盘 高2.7长9宽9cm 蒙兀儿帝国嵌银丝罐 全高6.55长23.7宽23.9cm 蒙兀儿帝国分格盒 新疆回部羊头瓜瓣杯 中亚至东欧双柄碗
全高4.2口径8.8底径8.8cm
外壁加琢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诗四十字、“乾隆御题”四字及“德充符”玺文一方。该诗收录于《清高宗诗文全集》御制诗二集,原文中还附有诗注五十二字,兹抄录于下:“回部叶尔奇木哈什哈尔初役属于准噶尔,为所拘絷,因我大军戡定伊犁始释之,令归所部。其长伯克和卓,遣使求内属,此其所贡也。”由诗注及其它清史资料可知,当时南疆叶尔奇木(叶尔羌,即今之叶城)、哈什哈尔(喀什喀尔,即今之喀什)的回部领袖大小和卓木兄弟,正被准部拘絷于北疆的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讨伐伊犁成功,释放二人,并令大和卓木回到南疆。次年大和卓木遣使求内属,并呈贡这件玉碗。
高16长15宽12.5cm
器壁颇厚,抛光不佳,以致无法呈现美玉温润的光泽。十八世纪后半,大量以花叶为器形或纹饰的玉器,从北印度经新疆传入,深得乾隆皇帝之喜爱,因此居住在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里的玉工也仿制起这类玉器,但维族玉工所雕琢的玉容器器壁较厚,抛光也粗哑。
中亚厚足碗 蒙兀儿帝国花口花蕾形双柄碗
印度青玉海棠花式盘
印度平口双柄盘
高7.8口径16.7底径8.05cm
全高8口径7足径6.5cm
高10.9口径6.7底径6.6cm
印度带流圆碗
内壁刻乾隆七言诗一首,款题“乾隆在己酉季春三月中澣御题”,下接“古香”、“太〔王卜〕”两钤印。
高2.7长12.6宽9.1cm
高2.5长11.9宽8cm
高1.6最宽20.1口径15.4cm
印度叶形盒
蒙兀儿帝国平口花蕾形双柄碗
底中央刻有“乾隆御用”四字隶书。
高1.1长12.7宽10.5cm
高5.6口径13.5cm
带盖高5.1长14.2宽12.5cm
鄂图曼帝国叶纹烛台
全高24宽14.5cm
全高13口径18.7底径8.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