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他熟悉的老邢和童旭明

  “芦茨溪里摆满中国美术学院大师们的艺术装置,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上面聊家常。我陷在店里的沙发,半眯着眼打盹。店门开了,民谣歌手李志走了进来,我不敢相信,揉揉眼睛,真的是我偶像李志!我邀请他坐下,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音乐,聊艺术……门外有人叫我,我扭头一看,好多我仰慕的艺术家路过,在隔着玻璃向我挥手。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梦醒了,洒秀咖啡馆老板邢伟彬推开屋门。

  巴掌大点的村子里,有他的洒秀艺术空间,也有温州人刘颖的隐逸瑜伽,还有富阳人童旭明的爪哇树屋、杂货铺,以及莲乐斌的花道馆,再算上时常过来为村民创作的书画家黄保国、金石艺术家蓝银坤、草木染艺术家陈妙蓉、木雕手艺人张月明……

  四年前,邢伟彬等人定下的“把艺术揉入乡村,用文化改变乡村”的梦想,已经在实现的路上。

除了他熟悉的老邢和童旭明

石舍航拍图 仲文 摄

  这里是石舍自然村,桐庐慢生活体验区里最边缘的小村。和主打农家乐、民宿的芦茨村相比,和只做高端民宿的青龙坞相比,石舍村的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都不占优势,但却另辟蹊径,吸引集聚了一群文化艺术的爱好者常驻于此,两年时间里举办六十多场文化活动,俨然成了网红”。

  更意外的是,高涨的人气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18年,石舍村接待游客多达10万8千余人次,2017年、2018年的旅游经营总收入都超过2000余万元;尤其是2018年,该村的旅游经营净收入为1260余万元,同比增加200余万元。

  去过那里的人说:于桐庐慢生活体验区沿路而上,在芦茨村尝热闹,到青龙坞品清净,及至石舍村,则能体会到不一样的艺术生活。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个石舍。

  不足人的自然村

  凭什么吸引他们接踵而来?

  进村没几步,我们就发现村里新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小店,院落的门牌上写着——三只蜗牛。

  正当我们朝店内张望之际,身后就传来了脚步声。一回头,看见一对姐妹花身着长裙朝店走来。她们正是三只蜗牛的主人——80后的陈紫画、陈莫寒姐妹。

除了他熟悉的老邢和童旭明

陈紫画、陈莫寒姐妹 曾艺 摄

  “我们是温州平阳人,三只蜗牛代表我们三姐妹,大姐还没有过来。”妹妹陈莫寒邀请我们,在她们重新装修的明清三进式老宅里小坐。

  听说她们一口气签下十五年租约后,记者心中泛起疑惑:都说温州人最会做生意,这里的游客量季节分明,生意不一定好做,常住的勇气来自哪里?

  “我们更多是在线上销售手工艺品,自从接受一位朋友的邀请到石舍小住,和这里的艺术家一起玩了把书画和篆刻。我们就喜欢上了山青水秀、艺术氛围浓厚的山村生活。”姐姐陈紫画一边做手工一边说,“我们当时也在找工作室,石舍村很合适,所以只考虑了两天就和房东签约了,这段时间就一直忙着从杭州那边把货搬来。”

除了他熟悉的老邢和童旭明

三只蜗牛室内景 曾艺 摄

  扳着指头算,陈氏姐妹恰好是石舍村第99和第100位常住村民。村里人怎么看这些外乡人?

  村民方辛田说:“前段时间在停车场看到两姐妹提着大包小包,我和其他人马上跑上去帮忙,也没顾上问她们到底来做什么。”现如今,村民们对两姐妹已经很熟悉了,两姐妹也把石舍村当成了自己家。

  过去四年里,有很多外乡人选择到石舍村创业与生活。在给村民写“福”字的书画家黄保国放下笔说起原因:“我们这群人年纪都不大,但都有乡村情怀,其他乡村也有艺术家,但都是个体,石舍这里是抱成团一起玩,而且很欢迎有相同观念的新人,所以这几年气氛特别好!”

除了他熟悉的老邢和童旭明

艺术家为石舍村民写“福”字。 方淳栋 摄

  在桐庐当地网络上,石舍村已经有了口碑,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这几年来的人多,有的也住在村里了,我们很欢迎,因为他们年纪轻,有想法,把村里搞得不一样了。”方辛田拉住我们的手悄悄说,“有个人人缘很好,你们可以去采访他。”

  这个人是谁?石舍村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蒋勇飞指点我们:“他叫邢伟彬,和我一样是80后,是最早来石舍村创业的年轻人。石舍村艺术气氛浓厚,能吸引年轻人来常住,他起的作用很大。”蒋勇飞语速极快地说道,“我就从他做的事上得到启发,因为当初在县里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石舍村发展是比其他村落后的,但慢了一拍也有好处,比如我们现在就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后发优势。”

除了他熟悉的老邢和童旭明

老邢和他的朋友们 方淳栋 摄

  “来杯咖啡”的背后

  是与村民相融的感情与生活

  天色暗沉,恰逢石舍村第三场雪落停,薄薄的雪子洒在周围群山的深绿上,把村口亮着灯光的洒秀咖啡馆衬托得灯火通明。老板邢伟彬站在门口,他个头不高,蓄着胡子,穿着布衣,衣服上别着一枚荷包蛋的卡通胸针。村里村外的人,都叫他“老邢”。

  “洒秀”是一处艺术空间,近千册图书组成了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们的设计稿贴满了吊顶,电吉他随意一放,配上角落里的各类农产品以及明亮的色调,多样性在这里实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除了他熟悉的老邢和童旭明

洒秀咖啡书店的设计图展 曾艺 摄

  一落座,记者便抛出疑问:“这样有格调的空间,村民们会进来消费吗?”

  老邢反问:“你们觉得60多岁的村民,会不会来买咖啡?”

  答案居然是肯定的!这杯咖啡的背后,是一个从对抗到融合的故事。